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发展正常的外交关系,不搞理想化外交。对巴基斯坦这样的朋友,一方面坚持互相帮助,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援手,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把后背亮给对方;
另一方面,中国人也讲亲兄弟明算账。巴基斯坦对此也是理解的。这是国际交往的通行规则。
中巴关系很铁,但再铁也会有分歧,关键是朋友会以合适的方式去化解这些分歧。
比方说,中巴自贸区第二轮谈判本年上半年进展缓慢。
比方说,中巴贸易逆差达百亿美元,为保护巴基斯坦本国的一些产业,就在上月,巴基斯坦国家关税(委)员会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彩色涂层钢卷就作出了反倾销裁定。
比方说,巴基斯坦部分媒体对“中巴经济走廊”抱有审慎态度,认为走廊可能使巴基斯坦的融资负担越来越重;中国的公司、工人和商品涌入巴基斯坦,可能冲击巴本土企业;在如何处理与印度的关系问题上,走廊也可能使印度更不愿意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对巴让步。
这些都是正常不过的。巴基斯坦与中国一样是多元社会,舆论场呈现不同声音很正常,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声音不代表大多数巴基斯坦媒体的意见,也从未反映在正*府层面。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那些很难对朋友说“不”的人归结为“讨好型人格”,他们害怕自己的拒绝会辜负别人的期待,这根本上是不自信、不独立的表现。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抱有越来越多的期待,在处理这些期待的过程中,中国作为日益崛起大国,不会有这么多多愁善感。本着相互尊重的态度,与其他国家相互沟通的一些细节,不一定在公共舆论上公开,但不代表我们就有求必应。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朋友,不可能像有些国家那样厚着脸皮装困难,更不可能像某个国家那样蛮横霸道、损人不利己,但也不充“冤大头”,一句话,以和为贵、量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