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区,人迹罕至。但这支默默无闻的保障小分队,已经在大漠深处驻扎了一个多月。虽然心爱的“作品”一次次被炸得粉碎,但一张张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的笑容却无比灿烂。
没有逼真的靶场设置,实战化训练便无从体现。受领“雄鹰-Ⅵ”靶场保障任务以来,保障分队人兵们苦中作乐、苦中有为。
寻址、运输、搭建、伪装……他们用钢管、彩钢板、铁丝、伪装网模拟“敌”方指挥所搭建靶标。从清晨忙到黄昏,一刻不停。天气炎热,他们喝盐水防治中暑,戈壁毒辣的阳光烘烤后,身上留下的是一圈圈白色的汗渍。
然而困难并不少。以前的靶标布设,战场环境单一,不利于高空捕捉和战损评估。为了模拟真实战场环境,人兵们广泛搜集飞行员、作训参谋的建议,不断改善布靶方式,使靶标布设实现了由平面到立体、固定到移动、模拟到实体的诸多升级,短时间内成功仿造出桥梁、指挥所、地导阵地等16组靶标,受到了中巴双方的一致好评。
指着手上被铁丝划破的疤痕,90后战士刘永浩笑谈:“这是我的功勋章。飞行员的战斗力提升了,军功章里有我们的汗水。”
夕阳西下,最后一架战机离开了,热闹了一天的靶场终于安静下来。但保障分队人兵的工作远没有结束,来不及吃一口热饭,又再次返回靶区。他们要利用无人机航拍、人工校验、精度测量等方式,对靶标进行全面的勘探查验,要收集详细的数据及影视、图片资料,供飞行人员评估参考……
刘永浩说:“别人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越来越好,我们却是盼望自己的‘作品’被炸得越烂越好。或许,这正是我们靶场保障人兵的价值。”
中巴空军联合训练“红”“蓝”体系对抗训练展开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23日电(黄书波、杨松松)代号“雄鹰-Ⅵ”的中巴空军联合训练,23日在空军驻疆某机场进入“红”“蓝”体系对抗演练课题,中巴双方指挥班子带配属兵力分别组建“红”“蓝”军,并互换角色、混合编组进行空中对抗演练,将中巴空军联合训练推向高*潮。
23日上午,一架巴方预警机率先升空,与5架突击机和6架掩护机组成“蓝”军,编队完成后直奔“红”军目标而去。“红”军4架歼-11B、2架歼-8战机则紧急起飞,与配属的电子对抗和地面防空导弹分队迅速构建起立体防御网。从中距到近距,从高空到低空,从制空拳争夺到制电磁拳争夺,“红”“蓝”两军在各自预警机不间断的信息支援和指挥引导下,斗智斗勇,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