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讯 全媒体记者张瑞颖摄影报道:吸管做成桅杆、棉布剪成风帆、铁丝弯成船锚……吉安老人周文轩本年84岁,酷爱做船模。周老告诉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不同的时代,船型不同。20世纪50年代水上都是竹排、木排,后来就是拖轮、帆船,这些模型,无声地诉说着吉安航运的历史。
“父亲是开船的,我14岁之前随父亲一直在水上生活。”周文轩说,他老家在丰城,那时经常随父亲在长江、鄱阳湖出船航行。从小生活在船上的他对船只非常熟悉。20世纪50年代,他在吉安港航运公司上班,和轮船再续前缘。
周文轩回忆,2005年,他凭借早年记忆在纸上画出各种船型。“画完后就去找一些专业人士看,叫他们帮忙修改。”一幅图,周文轩可以来回修改十几次,非常执着,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航运公司的专家都被他的精神打动了。
2015年6月,周文轩开始试着做船模,没想到真做成了。小木棍、针线、木块、吸管、棉布、铁丝……这些简单的材料,在他手上成为一艘艘“巨轮”。周文轩一心扑在模型制作上,甚至连铁链都是他用铁丝手工做的。樟木料是最好的制作材料,为了寻找品质高的樟木料,周文轩特地去郊区。而一些零部件,多是他从路边捡来的。
搜集材料、拼凑组合、打磨光滑、上色晒干、刷上清漆……除了这些基本的手工步骤,周文轩还会写一份介绍资料,介绍船的功能和历史。“载重50吨,丰城人周明源于1946年8月投资建造,行船平稳,因此被赣江周围居民称为‘八面威风’……”周文轩的家里放着这样的介绍海报,海报前,是一个木船模型。
“一是记录航运史,二是回顾过去。”周文轩说,他退休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把一些东西记录下来,当作传统传承下去。(江南都市 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