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今天的许多史学家也大都认为,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时刻心系天下百姓的疾苦,不肯服侍拳贵,专门为曹操一个人看病,于是借口妻子病重离开了曹操,曹操屡次催他回来他都不肯,最后曹操一怒之下把他给杀了。
曹操为何要杀掉华佗呢?《三国演义》对此的解释可谓深入人心。在该书的第七十八回中,罗贯中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曹操请华佗为他治疗“头风”顽症,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后来,随着正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华佗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曹操的病果真那么严重了吗?曹操后来说,“华佗能治好这病,他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这说明曹操当时是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的。不过他并没有立即满足华佗的要求。于是,华佗便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天为借口,请假回家,到家后又托辞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对曹操进行再度要挟。曹操依照汉律,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判处华佗死刑,华佗服罪伏诛。
所谓“方士”(术士),指的是那些讲求神仙方术的人。据张华的《博物志》说,曹操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有庐江人左慈、谯郡人华佗、甘陵人甘始、阳城人郤俭等无不毕至。此类人物各怀绝技,如华佗善方药,左慈善房术,郤俭能辟谷,甘始能行气导引……《三国演义》中的“左慈掷杯戏曹操”,说穿了就是高超的魔术表演;至于华佗为人割瘤,瘤中飞出黄雀的描写,似也有魔术之嫌。曹操喜与此类人物交游,甚至将他们召至魏国都城供养起来,其意图固然是谋求养生方术,但内心里更深层的考虑,却是担心这些方士在民间传播歪道邪说,引致社会动乱。这是基于汉末太平道黄巾起义的教训所采取的一种控制措施罢了。华佗想挣脱这种控制,回归草野江湖,过逍遥自在的生活,曹操当然是不会允许的。
说到这里,我感到华佗的内心世界好像充满了矛盾。他想挣脱控制,但对曹操仍抱有幻想和期待,一次次的“续假”,也许就是这幻想和期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表现得相当“幼稚”,同时也显示出了性格上的软弱。事实证明,他对自己“定为”不准,对曹操看得不透,对面临的凶险估计不足,因而缺乏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当酷刑加身的时候,他很快就承认了自己的罪过,这似乎缺少一点“可杀而不可辱”的士人风骨。死到临头才想到将平生呕心沥血所撰的医学专著传授于人(甚至都顾不得考虑那人是不是做医生的材料),就尤其令我们嗟叹和唏嘘了。
不管怎么说,华佗的被杀,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对曹操对社会,甚至对后世都是一场悲剧。据史带领载,华佗死后不久,曹操在头疼的时候便隐隐有了悔意。后来其爱子曹冲病危,曹操痛彻心肺地叹道:“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话颇自私,却是真意。曹冲原本是曹操选定的接班人,因得不到神医华佗的救治而夭亡,这无疑是曹魏家族的巨大损失。
《三国志》又载:“佗恃能厌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一斛相当今三十二斤),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遂考救刷。”(死于狱中曰:“考竟”或“监毙”)。
南朝宋人范晔参阅三国·吴、晋等近二十种史书,《后汉书》作基础,考订真伪、删繁就简,整齐文字,自成独家《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记载:“(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又去家思归,‘乃就操求还取方’(到曹操处要回前时给他所开的处方……(华佗此为,极为曹操忿恨!)因托妻疾,数期不反。操累书呼之,又敕郡县(市)(以朝廷的名义令郡县(市))发遣,佗恃能厌事,犹不肯至。操大怒,使人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