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十年为一世。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而后仁。”(如果受天命的王者,一定要等三十年,然后仁正才能大行。)引申为一生,一辈子。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而名不称焉。”(疾:恨。没世:终身。)
(二)父子相继为一世,世代。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而斩。”(斩:绝,断绝。)也泛指前代或后代。论语季氏:“今昔对比不取,后~必为子孙忧。”楚辞离搔:“鸷鸟之不群兮,自前~而固然。”注意:父子相继,上古称“世”不称“代”;自从唐人避唐太宗的庙讳(李世民),才改“世”为“代”。
(三)时代。论语雍也:“难乎免于今之~矣!”庄子逍遥游:“且举~而誉之而不加劝,举~而非之而不加沮。”陶潜桃花源记:“问今昔对比是何~。”
301.【期】
(一)一定的时间,期限。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又动词。约会。诗经鄘风桑中:“~我乎桑中。”引申为期望。韩非子五蠹:“不~修古,不法常可。”
(二)读jī。一周年。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已久矣。”也称“一月”。论语子路:“苟有用我者,~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在这个意义上也写作“朞”。
[辨]时,世,期。“时”和“世”只有用“时代”的意义时才是同义词。例如庄子马蹄“赫胥氏之时”可以藱n伞昂振闶现馈薄F溆嗖荒芑セ弧!笆薄焙汀捌凇痹诜褐浮笆奔洹笔笔峭宕省O执兴舸省笆逼凇薄5叻钟檬庇星稹!笆薄钡谋疽馐恰笆绷睢保ㄋ氖保罄床庞美粗浮笆奔洹保笆焙颉薄!捌凇痹蚴侵浮肮潭ǖ氖逼凇保缛欤逄欤辏迥辍T凇捌谙蕖钡囊庖迳暇霾荒苡谩笆薄薄!捌凇庇搿笆馈辈灰谆臁
302.【人】
(一)行正机关(指处所)。论语子张:“不见宗庙之美,百~之富。”墨子尚贤中:“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于万人之~。”(有一万属员的行正机关。)注意:这个意义可以藱n伞叭烁保ㄈ擞敫遣⒘薪峁梗\髯訌櫣骸凹岸家亍浒倮羲嗳弧!币晡姓拔瘛W蟠晒辏骸俺几娌幻簦恪蟹Α!庇窒骞辏骸安谩!弊⒁猓赫飧鲆庖蹇梢运檔伞叭耸亍被颉叭酥啊保ㄈ擞胧兀擞胫埃际遣⒘薪峁梗W蟠压辏骸靶牌淞诠髌洹亍!庇窒骞荒辏骸俺加谐贾牵渲形范誓苁仄洹啊!庇忠晡姓氐氖壮ぁB塾锵芪剩骸鞍佟芗海蕴谮T住!保ㄋ谢怪械某と硕既娓涸鹚闹拔穸犹椎耐骋淮臁#┳⒁猓骸叭恕弊衷谏瞎庞糜凇靶姓埂焙汀爸拔瘛钡囊庖遄疃啵糜谧詈笠桓鲆庖宓暮苌佟
(二)耳,目,口,鼻,心叫“五人”。庄子养生主:“~知止而神欲行。”这里“人”指目。荀子君道:“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也。”
303.【吏】
(一)人吏,特指下级的小人员。战国策齐策四:“使~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注意:据说文说,“吏”是“治人者也”,所以凡人吏皆可称“吏”。不过由于词义的演变,后来“吏”一般只指一般的小人员或吏卒。韩非子五蠹:“州部之~,操人兵,推公法,而求索干人。”这里的“吏”指吏卒之类。
(二)法人。司马迁报任安书:“因为诬上,卒从~议。”贾谊过秦论上:“俛首系颈,(委)命下~。”(俛miǎn:努力,勤勉。)
[辨]人,吏。“人”一般指的是机构和职务,“吏”指的是人。这样,上古所谓“吏”,略等于后代所谓“人”。上古大人小人都称“吏”,后代“吏”专指各级正*府机构中从事具体工作的办事人员。有时“吏”虽也指称高级人员,但那是有条件的。如“封疆大吏”。“人”在后代可以指称一般人员,但行正职务的意义仍旧沿用。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以为侵人,生事”。
304.【爵】
(一)古代酒器的一种。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虢公请器,王与之~。”又成公二年:“臣侍君宴,过三~,非礼也。”
(二)爵位,古代贵族的等级。旧说指公,侯,伯,子,男,又指卿,大夫,士。韩非子五蠹:“人~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
(三)通“雀”。孟子离娄上:“为丛敺~者鸇也。”(丛:丛林。敺qū:赶。鸇zhān:猛禽,鹞鹰之类。)
305.【拳】
(一)秤,秤锤。庄子胠篋:“为之~衡以称之。”(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用如动词,表示衡量。孟子梁惠王上:“~,然后知轻重。”
(二)拳力,拳势,职拳。贾谊过秦论上:“比~量力。”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注意:古代汉语里,只有“拳力”的意思,没有“拳利”的意思。古代也“拳利”连用,但所指的是威势和货财。荀子劝学:“是故~利不能倾也。”(威势和货财不能动摇他。)[~贵]有拳势的贵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摧眉折腰事~贵?”韩愈柳子厚墓誌铭:“其后以不能媚~贵,失御史。”
(三)拳变,变通,灵活性。跟“经”相对。公羊传桓公十一年:“~者反于经。”(经:原则。)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也。”今成语有“通~达变”,双音词有“~宜”。引申为随机应变。“~谋”,指策略。多用于贬义。汉书孔光传:“光素闻傅太后为人刚暴,长于~谋。”“~诈”,指欺骗手段。汉书刑法志:“作为~诈,以相倾覆。”“~略”,也指“策略”,但用于褒义。晋书祖逖传:“多~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术”,也指“策略”,但用于贬义。宋史徐谊传:“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术。”
306.【衡】
(一)驾车用的工具,轭上的横木。庄子马蹄:“夫加之以~扼。”(扼:轭。)[抗~][争~]敌对,匹敌。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为敌国。”洛阳伽蓝记王子坊:“卿之财产应得抗~。”又:“常与高阳争~。”
(二)称重量的器具,秤,天平。庄子胠篋:“为之拳~以称之。”(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又动词。衡量。淮南子主术:“~之于左右,无私轻重。”
(三)通“横”。诗经齐风南山:“~从其亩。”(“衡从”即“横纵”。)贾谊过秦论上:“外连~而斗诸侯。”
[辨]拳,衡,度,量。“拳”“衡”是关于轻重的,二字的意义也稍有不同。“度”是关于长度的;“量”是关于容量的。四者是不一样的。
307.【果】
(一)果子,果实。礼记曲礼上:“赐~于君前。”韩非子五蠹:“民食~蓏蜯蛤。”(蓏luǒ:瓜类植物的果实。蜯:蚌。)
(二)充盈,充实。庄子逍遥游:“腹犹~然。”
(三)坚决。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现代双音词有“~断”,“~敢”。
(四)形容词或副词。表示成为事实。一般用于否定。孟子梁惠王下:“君是以不~来也。”又公孙丑下:“闻王命而遂不~。”陶潜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未~,寻病终。”
(五)副词。果然。战国策楚策一:“~诚何如?”礼记中庸:“~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308.【实】
(一)果实,种子。庄子逍遥游:“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五石。”(瓠hù:旧读hú,瓠瓜,一种蔬菜,俗称“夜开花”。)诗经王风黍离:“彼稷之~。”
(二)充实。跟“虚”相对。庄子山木:“向也虚而今也~。”(向:从前。)荀子王制:“府库已~。”引申为实际内容。和“名”相对。庄子逍遥游:“名者~之宾也。”荀子正名:“制名以指~。”今成语有“名不符~”。
(三)句中语气语。在叙述句中,用在动词前面加强语气。诗经邶风北门:“天~为之。”左传僖公五年:“鬼神非人~亲,惟德是依。”苏轼贾谊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难。”
309.【聪】
耳力好,听觉敏锐。跟“聋”相对。孟子离娄上:“师旷之~,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引申为听得清楚。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引申为明智。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明睿知。”(睿ruì:深明通达。)注意:上古“聪明”连用也是作为两个词看待的。后代才变为双音词,指“有智慧”,现代又当“悟性好”讲,都是逐渐引申而来的。
310.【明】
(一)亮,光明。诗经齐风鸡鸣:“东方~矣。”引申为明白,清楚。楚辞卜居:“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又用如副词,表示“明白地”。孟子公孙丑下:“我~告子。”用在动词及其宾语的后面,表示“事情是很明显的”。战国策齐策一:“此不叛寡人~矣。”又引申为证明。韩非子五蠹:“何以~其然也?”又为英明。诸葛亮出师表:“恐讬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二)眼力,视力。孟子梁惠王上:“~足以察秋毫之末。”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厥有国语。”今有“双目失~”。又形容词。眼力好,视觉锐敏。孟子离娄上:“离娄之~,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引申为看得清楚。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
311.【功】
工作,包括农事,劳役,文事,武事等。诗经豳风七月:“载缵武~。”(缵zuǎn:继承。)又大雅崧高:“世执其~。”(崧:通“嵩”。)成语有“~亏一篑”,“计日程~”。引申为成绩,成就。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必倍之。”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在不舍。”引申为功业,事业。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晏子之~,可复许乎?”再进而引申为功劳,功勋。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312.【名】
(一)名字。庄子逍遥游:“其~为鲲。”又动词。称名,命名。论语子路:“故君子~之必可言也。”楚辞离搔:“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二)名义,爵号。庄子天下:“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分。”(名分:人所居的名义及其应守的本分。)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三)名誉,名望。礼记中庸:“必得其~。”
313.【北】
(一)北方。庄子逍遥游:“穷发之~,有冥海者,天池也。”
(二)败逃。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又:“仲尼赏而鲁民易降~。”贾谊过秦论上:“追亡逐~。”
314.【中】
(一)内部,中间,中心。论语季氏:“龟玉毁于椟~,是谁之过与?”引申为中等。论语雍也:“~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战国策齐策一:“上书谏寡人者,受~赏。”[~国]指中原一带。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迹之道,交于~国。”三国志吴志周瑜传:“驱~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二)读zhòng。射中。孟子万章下:“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非尔力也。”引申为适合,符合。庄子养生主:“莫不~音。”荀子劝学:“木直~绳。”又:“其曲~规。”
315.【下】
(一)形容词。下面的,下级的。跟“上”相对。庄子逍遥游:“故九万里则风斯在~矣。”左传成公二年:“~臣不幸,属当戎行。”引申为低。跟“高”相对。老子二章:“高~相倾。”注意:上古没有“低”字,凡“低”的意义都说“下”。
(二)动词。降下,走下。论语八佾:“揖让而升,~而饮。”(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庄子逍遥游:“不过数仞而~。”
按:形容词的“下”旧读上声,动词的“下”旧读去声,今皆读去声。
316.【遵】
顺着道路走。诗经豳风七月:“~彼微行。”楚辞离搔:“既~道而得路。”又九章哀郢:“~江夏以流亡。”引申为依照,按照。尚书洪范:“~王之义。”孟子离娄上:“~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依照先王的法度行事而犯过错的,从来没有这种人。)
317.【徂cú】
往。诗经卫风氓:“自我~而,三岁食贫。”又豳风东山:“我~东山,滔滔不归。”
318.【征】
(一)远行。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而不复。”在这个意义上经常是“征夫”连用。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夫,独为匪民。”后来“征夫”也泛指行人。陶潜归去来辞:“问~夫以前路。”
(二)征伐。上伐下,“有道”伐“无道”叫“征”。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之。”孟子梁惠王上:“彼陷溺其民,王往而~之,夫谁与王敌?”
(三)抽税。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关市之~。”又尽心下:“有布缕之~。”
319.【归】
(一)女子出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宜其室家。”
(二)回家,回国。论语先进:“风乎舞雩,咏而~。”(雩yú: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左传成公三年:“子~何以报我?”又表示“使之归”,“送归”。左传成公三年:“晋人~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引申为“最后回到某一地点”。周易系辞下:“天下同~而殊途。”引申为归附,归属,汇聚的意思。论语子张:“天下之恶皆~焉。”
(三)读kuì,赠送。通“馈”。论语阳货:“~孔子豚。”又微子:“齐人~女乐。”
[辨]归,还。“归”的第二意义和“还”有相似之处,都有“回”的意思。不过“归”特指“回国”,“回家”;“还”只是表示简单的“回来”。
320.【陟zhì】
登,上。一般指登山或登高。诗经周南卷耳:“~彼高冈。”引申为提升〔人职〕。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不闻。”(黜chù:罢免人职。)
321.【降】
(一)读jiàng。从高处走下来。跟“陟”相对。诗经大雅公刘:“陟则在巘,复~在原。”引申为下降,落下。诗经周南草虫:“我心则~。”又表示“天把某事物给人”。诗经小雅节南山:“~此鞫訩。”(鞫jū:1.审问。2.阻塞。3.穷困。4.姓。訩xiōng:1.祸乱。2.争辩。)孟子告子下:“故天~大任于是人也。”引申为降低。如说“~职”。
(二)读xiáng。投降。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既生~,聩其家声。”(聩kuì:1.耳聋。2.昏昧,糊涂。)又表示使投降。汉书苏武传:“宜皆~之。”又:“欲因此时~武。”引申为制服,降服(后起义)。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诗:“深夜~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
322.【流】
(一)水流动。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又名词。河流。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兮。”(郢yǐng:郢都,楚国的都城。)又渔父:“宁赴湘~,葬于江鱼之腹中。”又指河水的主干。跟“源”相对。如说“源远~长”。引申为流传。孟子公孙丑上:“其故家遗俗,~风善正,犹有存者。”[~亡]飘泊。楚辞离搔:“宁溘死以~亡兮。”又九章哀郢:“遵江夏以~亡。”(郢yǐng:郢都,楚国的都城。)[~言](1)放出谣言。尚书金縢:“管叔及其群弟乃~言于国。”(縢téng:1.封笺。2.缠束。3.绳。4.绑腿布。5.口袋。)(2)谣言。礼记儒行:“闻~言不信。”[~离]双声连绵字。指由于阶级压迫和灾荒战乱而转徙离散。汉书薛广汉传:“人民~离。”
(二)古代刑罚的一种,即放逐。尚书舜典:“~共工于幽州。”(共工:传说是尧时候的人。)
(三)派别。汉书艺文志:“道家者~,盖出于史人。”又叙传:“刘向司籍,九~以别。”引申为品级。南史王僧绰传:“参掌大选,究识~品。”
323.【放】
(一)驱逐。战国策齐策四:“齐~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楚辞卜居:“屈原既~,三年不得复见。”又渔父:“屈原既~,游于江潭。”
(二)放纵,不检束。孟子梁惠王上:“~僻邪侈,无不为已。”又告子上:“~其心而不知求。”
324.【遊】
(一)闲逛,随意旅行。楚辞渔父:“屈原既放,~于江潭。”庄子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口里含着食物嬉戏,肚子吃得鼓鼓地到处遊逛。)引申为有目的的旅行,多指求仕,求学。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大人以成名乎?”荀子劝学:“故君子居必择乡,~必就士。”孟子梁惠王下:“~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古代所谓“~说”和“周~列国”,都是有目的的旅行。
(二)交际,交往。陶潜归去来辞:“请息交以绝~。”
[辨]遊,游。二字是同音词,意义也常常相通。就字形说,“游”是关于水的,“遊”是关于走的。但在实际应用上,凡关于行走方面的“遊”都可以写作“游”(遊艺:游艺;遊子:游子;遊宦:游宦);关于水的“游”,则不能写作“遊”。
325.【浮】
浮在水面。跟“沉”相对。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莪é:莪蒿,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嫩叶可食。)引申为乘船水行。论语公冶长:“乘桴~于海。”(桴fú:筏子。)楚辞九章哀郢:“将运舟而下~兮,上洞庭而下江。”(郢yǐng都:楚国的都城。)引申为虚妄,不合实际。如说“~夸”,“~名”。
326.【集】
(一)鸟群停在树上。诗经唐风鸨羽:“肃肃鸨羽,~于苞栩。”(肃肃:翅膀的声音。鸨bǎo:鸟名,似雁而大。苞:丛生的。栩xǔ:栎树。也叫柞树或柞栎树。)引申为鸟群停息在一起。范仲淹岳阳楼记:“沙鸥翔~。”引申为聚合。诗经小雅頍弁:“如彼雨雪,先~维霰。”(頍kuǐ:古代一种固冠的发饰。弁biàn:1.古代贵族戴的一种皮革做的帽子。2.戴弁。3.置于最前面。4.武人。5.颤抖。6.徒手搏斗。霰xiàn: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俗叫雪子。高空水滴遇冷空气凝结而成。在下雪花以前往往先下霰。)贾谊过秦论上:“天下云~而响应。”又为聚会,一般指亲友的集会。王羲之兰亭宴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内集:家庭的聚会。)
(二)诗文的汇集。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后人分著述为四部,即“经、史、子、~”。
(三)成就,成。左传桓公五年:“既而萃于王卒,可以~事。”(萃:集中。王卒:指周天子的军队。)又成公二年:“此车一人殿之,可以~事。”
327.【采】
(一)用手指摘取。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之。”(荇xìng菜:一种水生植物。白茎,叶呈圆形,浮在水上,嫩叶可吃。)引申为择,採取。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在“摘取”、“採取”的意义上,后来一般写作“採”。
(二)有彩色花纹的帛(丝织品)。汉书货殖传:“文~千匹。”注意:在这个意义上后来写作“綵”,今天所说的“张灯结綵”,就是用彩绸扎结成各种饰物的意思。引申为颜色,彩色。孟子梁惠王上:“抑为~色不足视于目与?”在这个意义上后来一般写作“彩”。又引申为文章的辞藻。文心雕龙情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而何?”又:“繁~寡情,味之必厌。”
(三)读cài。古代卿大夫所受封的土地叫“采”,也叫“采邑”,或称“食邑”。礼记礼运:“大夫有~。”后汉书冯鲂传:“〔其先〕食~冯城,因以氏焉。”这个意义又写作“宷”。
[辨]采,採,彩,綵。最初只有一个“采”字,后来因意义不同而分化为“採”,“彩”,“綵”。採摘的“采”写成“採”,彩色的“采”写成“彩”,彩绸的“采”写成“綵”。不过在古籍中,採摘的“采”仍常常沿用“采”字。杜甫佳人诗:“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328.【叔】
(一)用手拾取。诗经豳风七月:“九月~苴。”(苴jū:大麻的雌株,开花后能结果实。)
(二)排行在末的,年少的。“叔父”原意是比父亲年少的父辈。古人的表字常用“叔”字(如“~齐”),那是表示他是幼子。按:伯、仲、叔、季是古人的排行,“叔”可以是最末的,但对“季”来说却又不是最末的。
329.【振】
(一)摇动,抖动。诗经豳风七月:“六月莎鸡~羽。”楚辞渔父:“新浴者必~衣。”(振衣:抖动衣服去掉尘土。)引申为举起来。贾谊过秦论上:“~长策而御宇内。”(长策:长的鞭子。宇内:四海之内,天下。指当时的全中国。)又为振奋,奋发。今成语有“~奋人心”,“(委)靡不~”。引申为发生,发出。文心雕龙情采:“木质实而花萼~。”
(二)救济。战国策齐策四:“~困穷,补不足。”孟子滕文公上:“又从而~德之。”这个意义后代多写作“赈”。
[辨]振,震。“振”与“震”同音,本可通用。但从字形上说,“振”是振动,“震”是雷震,一般还是是区别的。“震动”不同于“振动”。“震动”是受外力影响所引起的颤动,义近“震惊”;“振动”只是摇动。至于“雷震”的“震”不写作“振”,“振救”的“振”不写作“震”,区别更大了。
330.【援】
拉,拽zhuài。孟子离娄上:“嫂溺~之以手。”又:“嫂溺不~,是豺狼也。”引申为拿,拿过来。楚辞九歌国殇:“~玉枹兮击鸣鼓。”(枹hú:鼓槌。)又为打救,帮助。后汉书耿龠传:“乃招迎匈奴乌桓以为~助。”(龠yuè:1.“籥”的本字。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状像笛。2.古代容量单位。汉尺方九分,深一寸,容量八百一十立方分。)
331.【操】
(一)拿住,握在手里。楚辞九歌国殇:“~吴戈兮被犀甲。”韩非子五蠹:“~人兵,推公法,而求索干人。”
(二)操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行为。孟子滕文公下:“充仲子之~,则蚓而后可者也。”引申为品行,品德。汉书张汤传:“虽贾人,有贤~。”现代有双音词“~行”。按:“节~”、“德~”的“操”读cào。
332.【秉】
(一)禾把。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此有滞穗。”(遗秉、滞穗:都是指收获后掉在田里的庄稼。)范缜神灭论:“岂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无遗~之报?”(稌tú:稻子。)
(二)手拿着。诗经郑风溱洧:“士与女,方~蕑兮。”(溱qín潼:镇名,在江苏省。洧wěi:水名,即今河南双洎jì河。蕑jiān:兰花。)用于抽象意义时,表示主持,掌握。诗经小雅节南山:“~国之均。”又:“谁~国成?”
[辨]援,持,操,把,秉。这五个词都是关于手的动作的。其中以“援”字为最容易区别,它是用手拉,其他四个都没有这种意义。“持”、“操”“把”是同义词,所以在用法上有交错现象。“持”字用于一般的意义用途最广。“秉”字用途最狭,后代一般只用于抽象意义了。
333.【举】
(一)举起来,抬起来。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百钧,而不足以~一羽。”又用于抽象意义,表示使自己超出一般人。楚辞渔父:“何故深思高~,自令放为?”又引申为举荐,提拔。左传襄公三年:“~其偏,不为檔。”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人,不以人废言。”孟子告子下:“傅说~于版筑之间。”又引申为发动,特指起兵。左传僖公五年:“晋不更~矣。”成语有“大~进攻”。
(二)攻下。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之。”谷梁传僖公二年:“献公亡虢五年而后~虞。”
(三)形容词。全。楚辞渔父:“~世皆浊我独清。”今成语有“~国欢腾”。又副词。全都。孟子梁惠王下:“~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334.【斯】
(一)砍。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之。”
(二)代词。这,这个,这样。论语颜渊:“于~三者何先?”楚辞渔父:“何故至于~?”
(三)连词。那么,这样……就。孟子梁惠王上:“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
335.【伐】
(一)砍,砍伐。诗经周南汝坟:“~其条枚。”又魏风伐檀:“坎坎~檀兮。”
(二)进攻,征伐。左传隐公元年:“公~诸鄢。”又僖公四年:“蔡溃,遂~楚。”
(三)夸耀。论语公冶长:“愿无~善,无施劳。”又雍也:“孟之反不~。”
[辨]征,伐。最初“征”是褒义词,“伐”是中性词。“征”只用于上(天子)进攻下(诸侯),有道的进攻无道的。“伐”用于诸侯国之间,不是上对下,也不一定限于有道对无道;不过起兵的一方总得有个理由,而且进军的时候还必须有钟鼓,以表示自己的行动是公开的(否则叫“袭”)。后来因为经常是“征伐”连用,“讨伐”连用,所以也逐渐用于褒义。
336.【稼】
(一)禾的穗和果实。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纳禾~。”
(二)种田。诗经魏风伐檀:“不~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穑。”
337.【穑】
收割〔禾麦〕。注意:“稼穑”是经常连用的,在这种情况下都是泛指农事。
338.【获】
收割庄稼。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其~。”又:“十月~稻。”
[辨]穫,獲。“穫”专用于农事收成;“獲”既用于狩猎方面“取得”的意义,也用于战争方面“取得”的意义,还用于一般“取得”的意义。“穫”、“穫”的意义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古书分用甚严。
339.【纳】
(一)收,收进。跟“出”相对。尚书舜典:“夙夜出~朕命。”又为送进。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禾稼。”又为让他进来或进去。礼记中庸:“驱而~诸罟擭陷阱之中。”(罟gǔ:捕禽兽的网。擭huò:捕兽的笼子。)成语有“闭门不~”。又为收容。左传文公十六年:“诸侯谁~我?”
(二)献纳,上缴。左传僖公三十年:“~玉于王与晋侯。”又襄公十七年:“~此以请死也。”
注意:在古代(尤其是上古)汉语中,“纳”多写作“内”(本应作“内”),后来才写作“纳”。
340.【交】
(一)纵横交错,交叉。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迹之道,~于中国。”引申为交接,交融。白居易与元九书:“未有声入而不应,情~而不感者。”用如名词,表示交界,接壤之处。王勃滕王阁序:“台隍枕夷夏之~。”又用作状语,表示交叉着,交互,交相。楚辞九歌国殇:“矢~兹蒜士争先。”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使辙~驰。”[~口]异口同声地。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口荐誉之。”
(二)交往,交际,交游。论语学而:“与朋友~而不信乎?”孟子梁惠王下:“~邻国有道乎?”引申为结识朋友。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问~于子张。”用作名词,表示友谊。如“~情”,“知~”,“深~”。
341.【错】
(一)镶嵌。在金属器物上雕镂,然后将另一种镕金倾入,待冷却后,磨错使平。汉书食货志有“~刀”,是一种钱币。[金~刀]嵌金的佩刀。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刀。”
(二)错杂,交叉。诗经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楚辞九歌国殇:“车~毂兮短兵接。”(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圆孔用以插轴。)又用作副词。礼记中庸:“譬如四时之~行。”注意:上古“错”字不当“错误”讲,后代一般文言文,也很少当“错误”讲的。
(三)磨石。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
(四)通“措”,安放,放置,捨。论语为正:“举直~诸枉,则民服。”战国策魏策四:“故不~意也。”
按:旧时于(一)(二)(三)读入声,(四)读去声。今普通话无别。
342.【被】
(一)被子。楚辞招魂:“翡翠珠~。”
(二)蒙受,遭受,受到。孟子离娄上:“而民不~其泽。”战国策齐策四:“寡人不祥,~于宗庙之祟。”引申为使蒙受。楚辞九章哀郢:“又~以不慈之伪名。”(郢yǐng:郢都,楚国的都城。)注意:上古“被”字一般不表示被动。
(三)通“披”。论诘宪问:“微管仲,吾其~发左衽矣!”(衽rèn:1.衣襟。2.整理衣襟。3.衣袖。4.床席。5.以……为席,睡在……上。6.古时连接棺盖与棺木的木楔。其形两头宽,中间窄,插在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楚辞九歌国殇:“操吴戈兮~犀甲。”又九歌山鬼:“~薜荔兮带女萝。”
343.【任】
(一)旧读rén,平声。负担。诗经大雅生民:“是~是负。”又表示使负担。礼记檀弓下:“使之虽病也,~之虽重也。”引申为担当。左传成公三年:“臣不~受怨,君亦不~受德。”
(二)读rèn,去声。名词。负担。论语泰伯:“~重而道远。”又:“仁以为已~。”引申为责任,职务。左传成公三年:“臣不才,不胜其~。”又动词。任用,使用。伪古文尚书大禹谟:“~贤勿贰,去邪勿疑。”(谟mó:计谋,计划。)今成语有“~人唯贤”。
344.【负】
(一)背,载。庄子逍遥游:“水之积也不厚,则其~大舟也无力。”又:“绝云气,~青天。”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不~戴于道路矣。”又用于抽象意义。如说“~责”,“~債”。引申为靠着。孟子尽心下:“虎~嵎。”(嵎yú:山弯曲的地方。又通“隅”。)今成语有“~隅顽抗”。又为仗持,依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又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贵而好拳。”
(二)对不起人。战国策齐策四:“客果有能也!吾~之,未尝见也。”今成语有“忘恩~义”。双音词有“辜~”(孤~)。
(三)败。跟“胜”相对。史记陈丞相世家:“无益于胜~之数。”
345.【施】
(一)施行,实行。论语为正:“~于有正。”孟子梁惠王上:“王如~仁正于民。”
(二)加(加于人或物)。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于人。”庄子大宗师:“利泽~于万物。”
(三)读yì,去声。移,延及。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于中谷。”(覃:延。)又用于抽象意义。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及庄公。”在这个意义上又读shì。
(四)读shì,去声。给与恩惠。论语雍也:“博~于民,而能济众。”又引申为施舍。范缜神灭论:“务~不关周急。”
346.【用】
(一)使用,应用。诗经大雅公刘:“酌之~匏。”(匏páo瓜:葫芦的一种。)左传宣公二年:“弃人~犬。”又用于抽象意义。孟子梁惠王上:“无如寡人之~心者。”引申为任用。孟子梁惠王下:“见贤焉,然后~之。”引申为施行,实行,做。孟子告子上:“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也?”[~事]掌拳,当拳。战国策赵策四:“太后新~事。”
(二)名词。用处。论语学而:“礼之~,和为贵。”老子十一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范缜神灭论:“神者形之~。”
(三)名词。费用,指钱财。论语颜渊:“年饥,~不足。”战国策魏策四:“吾~多。”[器~]器具(包括兵器农具等)。荀子王霸:“百工忠信而不楛,则器~巧便而财不匮矣。”(楛hù:粗糙。)[财~]费用,指钱财。孟子尽心下:“无正事,则财~不足。”
(四)以。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是~]是以,等于现代汉语的“因此”。论语公冶长:“不念旧恶,怨是~希。”
347.【制】
(一)裁制〔衣裳〕。诗经豳风东山:“~彼裳衣。”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製”。
(二)写作,作品。萧统文选序:“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畋tián:1.打猎。2.通“佃tián”,耕种。)又:“答客指事之~。”又:“众~锋起。”这个意义多写作“製”。
(三)禁止,遏抑。淮南子修务:“人不能~。”引申为控制,管制,掌握。贾谊过秦论上:“履至尊而~六合。”又:“秦有余力而~其敝。”
(四)规定。孟子梁惠王上:“今也~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引申为法定的规章。左传隐公元年:“今京不度,非~也。”礼记礼运:“以设~度,以立田里。”又引申为规模。范仲淹岳阳楼记:“增其旧~。”
348.【贻】(詒)
赠给,送给。庄子逍遥游:“魏王~我大瓠之种。”(瓠hù瓜:一种蔬菜,俗称“夜开花”。)诗经邶风静女:“~我彤管。”引申为遗留,留给。左传宣公二年:“我之怀矣,自~伊戚。”
349.【怀】
(一)想念。诗经周南卷耳:“嗟我~人。”又郑风将仲子:“仲可~也。”引申为留恋。左传宣公二年:“我之~矣,自贻伊戚。”贾谊吊屈原赋:“何必~此都也?”
(二)归向,归附。尚书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之。”(谟mó:计谋,计划。)又为使来归附。贾谊论积贮疏:“~敌附远,何招而不至?”[~柔]表示招之来而让他安居。诗经周颂时迈:“~柔百神。”后世有所谓“~柔正策”。
(三)胸前。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又动词,表示在胸前抱着,或搋着。(搋chuāi:用拳头揉,使搀入的东西和匀。)论语阳货:“~其实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楚辞怀沙:“~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引申为心里存有某种心情。战国策魏策四:“~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休:吉兆。祲jīn:不祥之气。)又引申为心意,心情,情绪(后起义)。陶渊明饮酒诗:“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
350.【慕】
爱恋,思念。孟子万章上:“人少,则~父母。”楚辞九歌山鬼:“子~予兮善窈窕。”引申为羡慕,仰慕,倾慕,向往。史记游侠列传:“而少年~其行,亦辄为报仇。”
351.【惩】
(一)自己受创(失败教训)而知戒。诗经周颂小毖:“予其~而毖后患。”(毖bì:谨慎。我可要接受过去的教训而警戒自己,以提防将来的祸患。)楚辞离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又九歌国殇:“首身离兮心不~。”又表示表示使人受创而警惧。孟子滕文公上:“荆舒是~。”今有双音词“~戒”,“~罚”。
(二)苦于。列子汤问:“~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52.【悼】
伤感。诗经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矣!”引申为追念死去的人(后起义)。元稹遣悲怀诗:“潘岳~亡又费辞。”现代双音词有“追~”,“~念”。
353.【淑】
好,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女,君子好逑。”诸葛亮前出师表:“性行~均。”
354.【幸】
(一)逢凶化吉,免于灾祸。形容词。论语雍也:“不~短命死矣。”又名词。礼记中庸:“小人行险以徼~。”(徼:即“侥”字。)引申为非分地取得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愿望,如懒惰而能过好日子,做坏事而能免于刑罚。左传宣公十六年:“善人在上,则国无~民。”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位,民无~生。”又为运气好,境遇好。左传成公二年:“下臣不~,属当戎行。”论语述而:“丘也~,苟有过,人必知之。”又为希望。司马迁报任安书:“阙然久不报,~勿为过。”
(二)天子有所至叫“幸”。汉书酷吏传:“上~鼎湖,病久。”杜甫咏怀古迹五首:“蜀主窥吴~三峡。”又天子宠爱或得到天子的宠爱也叫“幸”。史记项羽本纪:“有美人名虞,常~从。”又:“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又为上爱下之称。汉书霍光传:“公主内行不修,近~河间丁外人。”
355.【偷】
(一)苟且,不严肃。楚辞离搔:“惟夫檔人之~乐兮。”又卜居:“与波上下,~以全吾躯乎?”
(二)薄,不厚道。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
(三)懒惰。国语晋语一:“其下~以幸。”荀子王制:“使百吏免尽而众庶不~。”(免:通“勉”。尽:尽力。)
(四)偷盗,偷窃(后起义)。淮南子道应:“楚有善为~者。”汉书张敞传:“求问长安父老~盗酋长数人。”论衡逢迂:“窃簪之臣,亲于子反;鸡鸣之客,幸于孟尝。子反好~臣,孟尝爱伪客也。”
按:(一)(二)(三)又可写作“媮”,但(四)习惯上不这样写。注意:(一)(二)(三)义极易与(四)相混,应严加辨别。
356.【薄】
(一)薄。跟“厚”相对。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冰。”(旻mín:1.秋,秋天。2.天,天空。)用于抽象的意义时,仍跟“厚”相对。左传僖公三十年:“邻之厚,君之~也。”引申为少,小。孟子离娄下:“~乎云尔,恶得无罪?”又为酒味不浓。庄子胠篋:“鲁酒~而邯郸围。”(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又为不厚道。如“~俗”。
(二)迫近。楚辞九章哀郢:“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天。”(郢yǐng都:楚国的都城。)成语有“义~云霄”。
(三)鄙视,轻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曾子~之。”
357.【险】
(一)地势不平坦,难以通过。左传成公二年:“苟有~,余必下推车。”楚辞离搔:“路幽昧以~隘。”又九歌山鬼:“路~难兮独后来。”引申为险要的地方。孟子公孙丑下:“固国不以山谷之~。”贾谊过秦论下:“缮津关,据~塞,修甲兵而守之。”注意:上古汉语“险”字很少当“危险”讲。礼记中庸的“小人行险以侥幸”,也还是以险阻作比喻。后代才引申为危险。[~阻]崎岖的地方。左传成公十三年:“跋履山川,逾越~阻。”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阻。”又用于抽象意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阻艰难,备尝之矣。”
(二)艰难。荀子荣辱:“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
358.【阻】
路难走。诗经秦风蒹葭:“道~且长。”(蒹jiān葭jiā:芦苇。)引申为阻碍,妨碍(后起义)。注意:在上古汉语里“阻止”的意义写作“沮”,很少写作“阻”。孟子梁惠王下:“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嬖bì:1.宠爱。2.受宠爱。3.受宠爱的人。)庄子逍遥游:“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只有吕氏春秋知士,“阻止”义作“阻”,如:“能自知人,故非之弗加阻。”
359.【悠】
(一)思。诗经周南关雎:“~哉~哉,辗转反侧。”“悠”也可以重叠起来用,表示深思的样子。诗经邶风终风:“~~我思。”
(二)辽远和深远的样子。在这个意义上都是“悠悠”叠用。诗经王风黍离:“~~苍天!此何人哉?”又鄘风载驰:“驱马~~,言至于漕。”引申为闲静的样子。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崔颢黄鹤楼诗:“白云千载空~~。”又可以藱n伞啊弧薄L赵饕剖骸安删斩橄拢患仙健!
360.【皇】
(一)大。楚辞离搔:“朕~考曰伯庸。”又九章哀郢:“~天之不纯命兮。”(郢yǐng都:楚国的都城。)诗经大雅皇矣:“~矣上帝。”引申为美盛鲜明。诗经小雅皇皇者华:“~~者华。”成语有“富丽堂~”。
(二)君。尚书洪范:“惟~作极。”楚辞离搔:“恐~与之败绩。”周礼春宫外史:“掌三~五帝之书。”(三皇:传说中最古的三个帝王。)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有地~,有泰~。”又:“朕为始~帝。”自秦始皇以后,“皇帝”成为双音词,指最高统治者。
(三)[凤~]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皇”,统称“凤~”。尚书益稷:“凤~来仪。”诗经大雅卷阿:“凤~于飞。”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凰”。
[辨]帝,王,皇。起初“帝”指天神,“王”指最高统治者,殷商后期,最高统治者也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在诗经中,“帝”“王”区别得很清楚,“帝”是上帝,“王”是天子,“帝”和“王”基本上是神与人的分别。战国时代,诸侯也可以称“帝”,如战国策赵策三:“前与齐湣mǐn王争强为帝。”秦以后天子称帝,于是臣子、贵戚就可以封为“王”了,“帝”与“王”就成了君与臣的分别了。此外,先秦文献已见“皇帝”,不过所指的不是天子而是天帝,秦始皇始以皇帝自称。以后“皇”虽也单用来指称天子,但也仅见于“高皇”“太上皇”“上皇”等语词中,一般都是“皇帝”并称。
361.【永】
水流长。诗经周南汉广:“江之~矣,不可方思。”(方:乘筏渡过。思:语气词,等于“兮”。)引申为一般的长。诗经魏风硕鼠:“谁之~号?”又引申为时间久远,久长。诗经卫风木瓜:“匪报也,~以为好也。”
362.【孔】
很,甚。诗经豳风七月:“我朱~阳。”又东山:“其新~嘉,其旧如之何?”(嘉:好。)
363.【亟】
(一)读qì,去声。屡次,频频。左传隐公元年:“~请于武公。”论语阳货:“好从事而~失时。”
(二)读jí,旧读入声。赶快。诗经豳风七月:“~其乘屋。”
364.【庶】
(一)多,繁多,众多。论语子路:“~矣哉!”现代有双音词“富~”。[~人]百姓,平民。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人不议。”[~子]又称“众子”,“庶”就是“众”的意思。嫡子与庶子,简称“嫡庶”。先秦礼制,嫡子只有一人,往往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位之拳。凡非嫡子都是“庶子”。后代以正妻所生为嫡子,妾所生为庶子。
(二)差不多(一般用于褒义)。论语先进:“回也其~乎!”(颜回差不多达到了道德标准了!)[~几]同“庶”。差不多,大约。孟子梁惠王下:“吾王~几无疾病与?”
[辨]众,庶。“众”可以用作名词,“庶”一般不作名词用,如“吾从众”这句话,“众”不能换成“庶”。此外,“众人”“庶人”也有区别:“众人”指一般的人,对所谓圣贤或杰出的人物而言;“庶人”指百姓,对统治者而言。
365.【裘】
皮衣,皮袄。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狸,为公子~。”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与朋友共。”
366.【褐】
粗毛编织的衣服,这是古代劳动者所穿的。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何以卒岁?”孟子滕文公上:“许子衣~。”后来就成为一般下层人或贫贱者的服饰的通称。左思咏史诗:“披~出阊阖,高步追许由。”在封建社会中做了人叫“释~”,意思是说,脱掉了贫贱者的衣裳换上了人服。扬雄解嘲:“或释~而傅。”后代新进士及第授人,也叫“释~”。
367.【裳】
下衣,裙子。跟“衣”相对。诗经豳风七月:“为公子~。”又邶风绿衣:“绿衣黄~。”注意:古人穿的下衣叫裳(cháng)。男子的礼服,衣与裳分,燕居所穿者,衣和裳相连的叫深衣。妇女的礼服和燕居之服,衣裳皆连。“裳”不同于今天所说的衣裳,也不能理解为裤子。
368.【庭】
(一)堂前叫庭。诗经魏风伐檀:“胡瞻尔~有县(市)貆兮?”(县(市):通“悬”。貆huán,又读xuān:幼小的貉。)在这个意义上往往“庭内”连言,“庭户”连言。诗经大雅仰:“夙兴夜寐,洒扫~内。”(内:内室。)周易节卦:“不出户~。”
(二)堂阶下平地无屋之处叫庭。孟子离娄下:“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古诗:“~中有奇树。”在这个意义上往往“门庭”连言。周礼天人阍人:“掌扫门~。”
369.【宇】
(一)屋檐。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在~。”“在宇”指在宇下。引申为房屋。苏轼水调歌头词:“又恐琼楼玉~,高处不胜寒。”
(二)上下四方(天下)。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内,囊括四海之意。”又:“振长策而御~内。”[~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后代专指空间,等于说“天地间”。
(三)气度,仪表。世说新语雅量:“世以此定二王(子猷,子敬)神~。”(猷yóu:1.计谋,谋划。2.道术,道理。3.发语词。)成语有“器~轩昂。”
370.【亩】(畝、畮)
(一)土地单位量词。上古时代,宽一步,长百步为一亩。孟子梁惠王上:“五~之宅,树之以桑。”
(二)田,垄,经常用来泛指农田。诗经豳风七月:“饁彼南~。”(饁yè:给在田里耕作的人送饭。)“畎亩”二字常常连用,也往往泛指农田。(畎quǎn:田中沟。)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之中。”“垄亩”连用,也泛指农田。范缜神灭论:“小人甘其垄~。”
371.【所】
(一)处所。诗经卫风硕鼠:“爰得我~。”左传隐公元年:“不知早为之~。”又用于抽象意义,表示恰当的位置。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也。”
(二)代词。左传僖公三十年:“君之~知也。”又:“失其~与,不知。”
(三)不定数词,表示估计数字。尚书君奭shì:“多历年~。”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复还。”又李将军列传:“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止。”(陈:通“阵”。)
372.【骖】
三匹马驾一辆车。诗经小雅采菽:“载~载驷。”又特指两旁的马。楚辞九歌国殇:“左~殪兮右刃伤。”(殪yì:死。杀死。)
373.【驷】
四匹马驾一辆车。论语颜渊:“~不及舌。”战国策楚策四:“世无骐骥騄耳,王~已备矣。”(騄lù耳:古代骏马名。)又量词。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战国策齐策四:“文车二~。”
374.【策】
(一)竹制的马鞭子。贾谊过秦论上:“振长~而御宇内。”用作动词,表示打马使前进。论语雍也:“~其马曰。”今有双音词“鞭策”。
(二)写字的竹简(或木简),简策。礼记中庸:“文武之正,布在方~。”(方:木版。)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而已矣。”(武成:尚书中的篇名。)汉代臣子奉旨议论正事,或回答天子的问话,都写在竹简上,叫“对策”。扬雄解嘲:“~非甲科。”又贾谊著有“治安策”,后来发展成为文体的一种。又引申为筹画,计画。
(三)计策,计谋。扬雄解嘲:“曾不能画一奇,出一~。”今成语有“出谋献~”,“束手无~”。
(四)蓍shī草作的筹码,用来占卜的。楚辞卜居:“乃端~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又:“龟~诚不能知此事!”
(五)拐杖。淮南子墬形:“夸父弃其~,是为邓林。”(墬dì:“地”的古字。)又动词。拄〔杖〕,扶〔杖〕。曹植苦思行:“~杖从我游。”陶渊明归去来辞:“~扶老以流憩。”(扶老:拐杖。憩qì:休息。)注意:“策”又可写作“筴”。但在不同的意义上,常有不同的习惯写法。“鞭策”的“策”作“策”作“筴”都常见。“简策”“计策”“策杖”多作“策”。“龟策”的“策”多作“筴”。
375.【矢】
(一)箭。左传成公二年:“自始合,而~贯余手及肘。”楚辞九章国殇:“~交兹蒜士争先。”成语有“无的放~”。
(二)誓。诗经鄘风柏舟:“之死~靡它。”又卫风考槃:“永~弗告!”(槃pán:盘子。又通“般”)。
376.【躬】
身体。论语尧曰:“万方有罪,罪在朕~。”引申为自身,自己。诗经邶风谷风:“我~不阅,遑恤我后?”(阅:容。我自身尚且不能见容,又哪有工夫忧虑我走后的事?)诗经卫风氓:“静言思之,~自悼矣!”论语卫灵公:“~自厚而薄责于人。”又引申为亲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耕于南阳。”
377.【身】
(一)躯干。论语乡檔:“长一~有半。”楚辞九歌国殇:“首~离兮心不惩。”战国策秦策二:“首~分离,骨暴草泽。”又指身躯的全体。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又引申为生命。楚辞卜居:“宁正言不讳以危~乎?”[终~]终生,一辈子。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饱,凶年不免于死亡。”战国策赵策三:“遂辞平原君而去,终~不复见。”“身”又表示自身。韩非子五蠹:“而~为天下笑。”又用于抽象意义,表示本人的德行。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楚辞渔父:“安能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白。汶mén汶:污浊。)
(二)副词。亲自。孟子滕文公下:“彼~织屦。”(屦jù:1.古时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也泛指鞋子。2.践踏。)韩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执耒臿以为民先。”(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臿chā:锹一类的工具。)
[辨]躬,身。在身体的意义上,二字为同义词,但习惯用法不同,“躬”专指人身,“身”又可指物身。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身”字可以用于抽象意义,指品节,如“修身”,“守身”,“洁身”。“躬”字的这种用法很少见。
378.【领】
(一)脖子。诗经卫风硕人:“~如蝤蛴。”(蝤蛴qiúqí:天牛的幼虫,色极白。)左传昭公七年:“引~北望。”(引领:伸脖子。)[首领](1)头和脖子。古代有斩首之刑,故以免遭杀戮保全性命叫“保首~”或“全首~”。左传襄公十三年:“获保首~以殁于地。”杨恽报孙会宗书:“岂意得全首~,复奉先人之丘墓乎?”(2)头目(后起义)。某些集团的带领人。
(二)衣领,领子。荀子劝学:“若挈裘~。”[~袖](1)领子和袖子。文心雕龙镕裁:“虽玩其采,不倍~袖。”(2)代表人物。晋书裴秀传:“后进~袖有裴秀。”
(三)统率,率领。杨恽报孙会书:“总~从人。”汉书霍光传:“~胡越兵。”
[辨]领,颈。二字是同义词,一般没有分别。只是“颈”又特指脖子的前部,所以“刎颈”不能藱n伞柏亓臁薄
379.【武】
(一)足迹。诗经大雅生民:“履帝~敏歆。”(履:践。敏:拇指。歆xīn:震动,惊异。踏了上帝足印的拇指部分而感到惊异。)楚辞离搔:“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踵:脚后跟。)
(二)勇武。诗经郑风羔裘:“孔~有力。”(孔:很。)引申为古代的战争道德之一。善战,善胜,善于对待战争和善于制止战争都叫“武”。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乱易整,不~。”
380.【仇】
(一)对,俦类,俦辈。诗经周南兔罝:“公侯好~。”引申为配偶。左传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耦:同“偶”。)
(二)仇敌。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引申为仇恨。史记游侠列传:“亦辄为报~。”
[辨]仇,雠。二字在古代不同音:“仇”读如“求”(现在作为姓,还读如“求”),“雠”读如“酬”。但二字同义,所以古书中常“仇雠”连用。左传成公十三年:“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
381.【耦】
读ǒu,上声。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据说是二人并耕或二耜并作。(耜sì:古代的一种农具,跟犁上的铧相似的东西。)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而耕。”诗经周颂噫嘻:“亦服尔耕,十千维~。”引申为双数。又引申为配偶。左传桓公六年:“太子曰‘人各有~;齐大,非吾~也。’”注意:后来于双数和配偶的意义,一般都写作“偶”,不再写作“耦”了。但“耦耕”的“耦”仍不能写作“偶”。
382.【徵】(徵)
(一)召。特指君召臣。尚书舜典:“舜生三十~庸。”(徵庸:被召用。徵:召。庸:用。)战国策楚策四:“于是使人发驺~庄辛于赵。”(驺zōu从:封建时代贵族人僚出门时所带的骑马的侍从。)后汉书黄琼传:“近鲁阳樊君被~。”
(二)求,索取。左传僖公四年:“尔贡苞茅不入,……寡人是~。”现代双音词“~求”由此发展而来。
(三)证明,验证。论语八佾:“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也。”(佾yì:古时乐舞的行列。)引申为预兆。史记项羽本纪:“兵未战而先见败~。”
(四)徵,读zhǐ。五音之一(宫、商、角、徵、羽为五音)。“徵”是g(5),“变徵”是f#(4#)。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和而歌,为变~之声。”(变徵之声:指f#调,这是高亢的调。)注意:“徵”“征”二字古音相差很远,意义也不相通,古书中绝不互用。
[辨]徵,召,辟。在“上召唤下”这个意义上,三者是相同的;但又有细微的差别。“徵”和“辟”多用于“召他来授给他人职”的意义上,如说“徵为郎”,“辟为掾”。(掾yuán:古代人署属员的通称。)“召”除了用于上述意义外,还用于一般的召,而且不限于君召臣。如礼记曲礼上:“父召无诺。”“徵”和“辟”(尤其是辟)不能这样用。
383.【收】
(一)逮捕。诗经大雅瞻卬:“此宜无罪,女反~之。”(卬áng:我。又通“昂”。又通“仰”。)后汉书班超传:“如今鄯善~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又:“遂叱吏士~广泛等,于陈睦故城斩之。”
(二)收取,收掩。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余~尔骨焉。”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好~吾骨瘴江边。”
(三)聚集,收集。史记陈涉世家:“行~兵。”后汉书光武帝纪:“出城南门,于外~兵。”又为收取。史记淮阴侯列传:“汉辄使人~其精兵。”
(四)收容,接纳。左传僖公四年:“辱~寡君。”
(五)割取成熟的农作物。荀子天论:“畜积~臧于秋冬。”(臧:藏。)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384.【发】
(一)把箭射出去。诗经召南驺虞:“壹~五豝。”(驺zōu从:封建时代贵族人僚出门时所带的骑马的侍从。豝bā:母猪。又大猪。)孟子公孙丑上:“射者正而己后~。”史记项羽本纪:“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现代“~炮”的“发”和量词“若干~炮弹”的“发”由此发展而来。引申为派出,派遣。战国策楚策四:“于是使人~驺征庄辛于赵。”(驺zōu从:封建时代贵族人僚出门时所带的骑马的侍从。)史记淮阴侯列传:“~使使燕。”汉书龚遂传:“郡闻新太守至,~兵以迎。”现代有双音词“打~”。
(二)出,出发。庄子养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于硎。”(硎xíng:磨刀石。)又秋水:“夫鵷鶵~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鵷鶵yuānchú:亦作“宛雏”,传说中与鸾凤同类的鸟。)楚辞九章哀郢:“~郢都而去闾兮。”(郢yǐng都:楚国的都城。)今成语有“朝~夕至”。引申为起,起用。孟子告子下:“舜~于畎亩之中。”(畎quǎn:田中沟。)
(三)启封,开。战国策齐策四:“书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使者至,~书。”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匮之盗而为守备。”(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匮:同“柜”。)又特指开粮仓赈济灾民。孟子梁惠王上:“途有饿莩而不知~。”(莩piǎo:同“殍”。)又特指花开。杜甫立春诗:“忽忆两京梅~时。”李商隐无题诗:“春心莫共花争~。”又引申为掀开。史记项羽本纪:“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屋。”又用于抽象意义,启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悱fěi:想说可是不能够恰当地藱n隼础#┯治ⅰB塾镂骸巴硕∑渌剑嘧阋浴!
385.【封】
(一)加土培育树木。左传昭公二年:“宿(季武子)敢不~殖此树。”引申为聚土筑坟。左传文公三年:“~殽尸而还。”(殽yáo:山名,在今河南,陕西交界处。)礼记乐记:“~王子比干之墓。”
(二)古代帝王把土地分给人作为他的领土或食邑。孟子告子下:“周公之~于鲁,为方百里也。”史记项羽本纪:“项氏世世为楚将,~于项,故姓项氏。”又魏公子列传:“安釐(lí)王即位,~公子为信陵君。”
(三)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大戴礼保傅:“~泰山而禅梁父。”(在泰山旁的梁父山筑坛祭地叫禅。)史记秦始皇本纪:“议~禅望祭山川之事。”水经注汶水:“光武~泰山。”(汶wèn河:水名,在山东省。)
(四)界域,疆界。左传僖公三十年:“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又成公三年:“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疆。”后代有“~疆大臣”的说法。
(五)大。左传定公四年:“吴为~豕长蛇,以荐食上国。”楚辞离搔:“羿饮游以佚田兮,又好射夫~狐。”(羿yì:人名。夏时的诸侯。佚yì:散失。安闲,安乐。田:畋tián猎,打猎。)引申为厚。国语晋语八:“引檔以~己。”又楚语下:“是勤民以自~也。”
(六)封闭,封合。战国策齐策四:“齐王闻之,……~书谢孟尝君曰。”杜甫寄杜位诗:“~书两行泪。”
386.【弃】
抛弃。左传宣公二年:“~人用犬,虽猛何为?”战国策赵策三:“彼秦者,~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弃市”二字连用,表示在市上处以死刑,为人所共弃。史记高祖本纪:“诽谤者族,偶语者~市。”引申为违背,背弃。左传宣公二年:“~君之命,不信。”今成语有“背信~义”。
387.【俟】
读sì,等待。诗经邶风静女:“~我于城隅。”论语先进:“如其 其乐,以~君子。”楚辞离搔:“愿~时乎吾将刈。”(刈yì:割。)贾生吊屈原赋:“~罪长沙。”
388.【迁】
(一)变换地方,迁移。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楚辞九章哀郢:“方仲春而东~。”(郢yǐng都:楚国的都城。)又为转移。论语雍也:“不~怒,不贰过。”
(二)〔人吏〕调职。有时指升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悦之,超~,一岁中至大中大夫。”汉书霍光传:“稍~诸曹侍中。”又张禹传:“由是~光禄大夫。”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间闻足下~,惕然不喜。”有时指降职。为区别于升人,说“左迁”(古人以“右”为尊,以“左”为下)。史记周昌列传:“吾极知其左~。”[~客]降职到外地做人的人。李白黄鹤楼中闻笛诗:“一为~客去长沙。”范仲淹岳阳楼记:“~客搔人,多会于此。”
389.【徙】
(一)迁移。论语述而:“闻义不能~,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汉书张禹传:“~家莲勺。”
(二)调职,多指降职。史记淮阴侯列传:“~齐王信为楚王。”又魏其武安侯列传:“上恐太后诛夫,~为燕相。”
[辨]迁,徙。“迁”和“徙”相近,但就其本义来说,则差别较大。“迁”原指由下到上的迁移(说文:“迁,登也”)。所以诗经小雅伐木说:“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又周易益卦:“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迁善就是向上。由此引申,那么“迁人”和“徙人”也就不同:迁是升迁,徙是调职或降职。史记汉书于这两个字的用法有别。例如史记万石君列传,石奋由太子傅降为诸侯相,称为“徙”(“徙奋为诸侯相”);石庆由太子傅升为御史大夫,称为“迁”(“迁为御史大夫”)。又周昌列传,高祖想让周昌去辅佐爱子赵王如意,把周昌由御史大夫调为赵相,很感歉然,(委)婉地说“极知其左迁”,但史记叙事时仍说:“徙御史大夫为赵相。”
390.【遗】
(一)失掉。诗经小雅谷风:“弃予如~。”引申为忘掉,忽略。史记淮阴侯列传:“审毫厘之小计,~天下之大数。”司马迁报任安书:“次之又不能拾~补阙。”
(二)留下来的。孟子公孙丑上:“其故家~俗,流风善正,犹有存者。”列子汤问:“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男。”
(三)读wèi,去声。留给,送给。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之。”又宣公二年:“今近焉,请以~之。”引申为馈赠,赠送。史记魏公子列传:“欲厚~之,不肯受。”又特指送信。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魏王及公子书。”搜神记韩凭夫妇:“妻密~凭书。”
391.【失】
(一)丧失,失掉。跟“得”相对。孟子公孙丑上:“故久而后~之也。”庄子徐无鬼:“郢人立不~容。”(郢yǐng都:楚国的都城。)引申为错过。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其时。”(彘zhì:猪。)史记淮阴侯列传:“时者难得而易~也。”
(二)做错了事情,动词。又名词,也跟“得”相对。史记魏公子列传:“我岂有所~哉?”又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现代有双音词“过~”。
392.【存】
(一)存在,不及物动词。跟“亡”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置之亡地而后~。”又游侠列传:“侯之门,仁义~。”庄子胠箧:“诸侯之门,而仁义~焉。”(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又使动用法,表示使不死,使不亡。史记魏公子列传:“已却秦~赵。”
(二)思念,关心。诗经郑风出其东门:“虽则如云,匪我思~。”引申为问候。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之。”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
393.【处】
(一)读chǔ。居住。左传僖公四年:“君~北海,寡人~南海。”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引申为立身,存身。扬雄解嘲:“~不讳之朝。”
(二)名词,读chù。居住的地方。司马迁报任安书:“何~不勉焉?”崔颢长干行:“君家住何~?”
(三)读chǔ。治,作,施行。老子:“是以圣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引申为安排,安置。汉书张安世传:“上自~置其里居。”又为按照过失大小,给以适当的安排,惩戒。今有双音词“~分”“判~”。
394.【坐】
(一)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论语乡檔:“席不正不~。”又先进:“冉有公西华侍~。”旧读上声。
(二)坐位,名词。史记项羽本纪:“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杀之。”又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在这种意义上后来写作“座”,读去声。陶潜咏荆轲诗:“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三)因……犯的罪(或错误)。汉书龚遂传:“群臣~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后汉书光武帝纪:“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不生得以见责让。”[~法]犯法(因而受到处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法去人。”汉书灌夫传:“~法免。”[随~]连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妾得无随~乎?”
(四)因。乐府相和歌辞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观罗敷。”
395.【遇】
(一)碰见(不是约会的见面)。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邂逅相~。”论语阳货:“~诸途。”又用于抽象的意义。庄子养生主:“臣以神~而不以目视。”诗经王风中谷有蓷:“~人之不淑矣。”(蓷tuī:药草名。即益母草。)
(二)对待,待遇。史记魏公子列传:“然公子~臣厚。”又淮阴侯列传:“汉王~我甚厚。”又:“不如因而立,善~之。”
(三)被君主信任,得行其道,叫作遇。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鲁侯,天也。”又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不~故去。”杜甫相从歌:“垂老~君未恨晚。”[知~]被君王或上位者赏识并受到特别好的待遇。北史宋弁传:“因是大被知~。”(弁biàn:1.古代贵族戴的一种皮革做的帽子。2.戴弁。3.置于最前面。4.武人。5.颤抖。6.徒手搏斗。)也说“~知”。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大丈夫之~知于天子。”
396.【接】
(一)交接,接触。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楚辞九歌国殇:“车错轂兮短兵~。”(轂gǔ:车轮中心,有窟窿可以插轴的部分。)又用于抽象意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久与事~,疵衅日兴。”现代变为双音词“~触”“~近”。注意:古代“接”字不当“连”讲。但“连”的意义是从“接触”发展来的。
(二)交际,招待。孟子万章下:“其交也以道,其~也以礼。”史记屈原列传:“出则~遇宾客。”又魏公子列传:“然信陵君之~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现代有双音词“~待”。注意:古代的“接”字不当“迎”讲,但“迎”的意义是从“交际”的意义发展来的。
397.【承】
(一)捧着。左传成公十六年:“使行人执榼~饮。”(行人:掌管出使聘问的大夫。榼kè:盛酒的器皿。)汉书文帝纪:“持节~诏。”引申为双手接受。多用于抽象意义,表示在下的接受在上的吩咐,命令,恩惠等。左传僖公十五年:“敢不~命。”贾谊吊屈原赋:“恭~
嘉惠兮,俟罪长沙。”(俟sì:等待。)又引申为承担,担任。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人~乏。”(乏:指人才缺乏。)[~欢]奉承君王的欢颜。用于贬义。楚辞九章哀郢:“外~欢之汋约兮。”(郢yǐng都:楚国的都城。汋chuò约:连绵词,美好的样子。)后代用于褒义。白居易长恨歌:“~欢侍宴无闲暇。”也指侍奉父母。后代有“~欢膝下”的说法。
(二)继承。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孤~父兄余业。”
398.【扶】
搀着,搀起。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引申为辅佐。杜甫秋日夔州咏怀一百韵:“耿贾~王室,萧曹拱御筵。”(耿:耿龠yuè。贾:贾复。都是光武帝的名将。萧:萧何。曹:曹参。都是汉高祖的功臣。)[~疏]树木枝叶茂密四布的样子。扬雄解嘲:“枝叶~疏。”陶潜读山海经诗:“孟夏草木长,绕屋树~疏。”
399.【刺】
(一)扎,用尖长的武器杀伤。孟子梁惠王上:“是何异于~人而杀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信能死,~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二)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坏处。诗经魏风葛屦:“维是偏心,是以为~。”(屦jù:1.古时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也泛指鞋子。2.践踏。)汉书龚遂传:“面~王过,王至掩耳起走。”后代“讥刺”“讽刺”的意义由此发展而来,不过后代所谓“讥刺”“讽刺”往往是用旁敲侧击的话去指摘别人的错误或缺点,而上古所谓“刺”则多是直接指出过错。
(三)名刺(后起义),相当于后世的名片。后汉书祢衡传:“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字漫灭。”
注意:“刺”不等于“剌”。“刺”从“朿”,“剌”从“束”。“剌” 读l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