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情淡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攀比成风,攀比现象自然也是年轻人外出务工的一种结果。谁家孩子在外挣的钱多,谁家孩子在外有出息了,谁家孩子在外混得风生水起的。攀比最容易激化矛盾,之前大家都未外出时,无论穷富,大家都处在一个水平上,谁也不可能嫉妒谁,不过如今这样一攀比,之前积攒的所有人情味都化成了泡影!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村里的年轻人一块外出打工,在外相互帮衬,吃住共事都在一起,一共事就容易出现矛盾,争执计较谁对谁错很容易激发矛盾,自己生分了不说,传到老家的父母那里,自然就会叨叨没完传得所有邻居都知道了,谁家孩子在外坑了谁家的孩子,谁家孩子这么缺德,直接导致两家大人之间关系的微妙。
丨04丨
乡土社会关系的变化,从2000年前后的微变,到今天彻底的土崩瓦解,都是中国发展的作用,城市化进程速度之快,快到我一度无法接受那种质朴气息的瞬间消失,快到新一代完全剥落了自己身上的乡土味,很多地方的00后这一代,几乎再难寻见乡土文明了,他们一出生就接受了城市文明的洗礼。
本质来说,乡土社会大家其乐融融,除了礼俗道德的约束,最关键的一点是穷,而且大家穷得齐整,需要相互帮助。今天不同了,不再依附土地生存了,更多时候,大家各忙各的,都富裕了,只是富的程度不同,有对比幸福度就会降低。
之前的乡土社会,大家亲如一家人,更多的是穷,大家都在一个水平线上。
今天不同了,大家致富手段和能力不同,贫富差距拉开,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了。
那时虽然很穷,不过很有人情味儿,我们很快乐,感恩那个淳朴美好的年代!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行善积德”作为做人应遵循的传统美德一直延续至今。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说:
“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尚书》有云:“惟德动天”,是说惟有崇高的道德能够感动天。《汉书》曰:“有阴德者,天报以福。”《周易》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多做好事多积德,家道终归会昌盛起来;做违背良心的事,只会越来越穷困。
△图源于94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
看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种好因,结好果”是学习如何做人的第一步。所以古代,人们敬天敬神,安分知命,积德行善。儒道都告诫人们:敬天法祖,从善惜福,感恩知报,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
传统敬天文化体现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人们都相信善恶有报的真理:人积善,天降吉祥,积不善,天降灾殃。所以人们不断修正自身,回归正念,积累最诚挚的心意来感动上天的心。
古代的人之所以行善,并不是为了谋求好的名声,也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是发自内心的意愿,认为这是自己做人的本分。因此,无论处境困难或通达,都不会减损自己的德行,自始至终都是一样。向前合乎神意,退后合乎人道。
△八仙宫,摄影源自本宫
所以神明保佑他,众人尊敬他,他的名声自然显扬,光荣利禄自然来到,这是情势必然会如此的啊!人若能遵循善道,抛却主观专断,多观察别人的长处,就可以通达,无所蒙蔽;
若能够去除专断及私心,多方为他人设想,远离滞碍凶邪,通往安泰吉祥,就可以恢弘广大。
有的人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心很坏,却得不到报应,还很红火;有的人心肠很好,却总是不顺,甚至有灾,这是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人的灾福有累世种下的和今世所作的。累世造的福,就像在银行里存款一样,今生来享受。
△八仙宫,摄影源自本宫
累世作的恶,就象欠的债一样,今生来偿还。有的人虽然累世行善积德存下了福份,今生不行善积德,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很快就会用完。有的甚至今生做坏事,他的福份就会减少或者抵消。
有的人现在很坏,不但没有受到报应,就是因为他累世积下的福还未用完。当他的福一旦用完,他今生作的恶就会遭到报应,如果今生作的恶不遭到恶报,下世就会遭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