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6日,金秋时节,吉林省扶余市蔡家沟镇的玉米全都熟透了,只等着村民来采摘这份丰收的喜悦。
但这天中午,本该寂静的农田却迎来一阵刺耳的警笛声。
看热闹的村民瞧见,车上总共下来了十几位穿戴整齐的民警,他们站在苞米地的田坎上,正仔细计算着面积大小。
“两个人一组,沿着苞米地的田埂仔细搜查,不能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民警严阵以待的架势让村民有些好奇,他们到这田间地头是要找什么东西?又或者是找什么人?
“这不是李昕家里的包谷吗,她犯什么事了?没听说啊!”
“李昕失踪了!昨天她两个娃娃报的警,现在在找人呢……”
没错,警方要找的,正是一个叫做李昕的35岁妇女。
据了解,在前一天上午,家住本地的李昕刚吃完早饭,就拿着一个白色编织袋出门了,临行前她告诉两个女儿:“我去收玉米了,中午你们先把饭焖好,等我回来炒菜。”
正值农忙,李昕嘱咐完就匆忙出门了,她的女儿乖乖点头,一整天都待在家中。
但奇怪的是,以往到了点儿就会及时回来做饭的李昕,在那一天,居然直到深夜都没有归家!
第二天大早,两个孩子依然不见母亲的身影,心急如焚的她们只好给远在外地工作的爸爸打了电话,并在爸爸的指示下报警,这才发生了前面所讲的一幕。
鉴于李昕已经失踪超过24小时,接到报案的当地民警立马成立了调查小组,而为了找到李昕出门后的具体行踪,他们首先查看了村口的一个民用监控录像。
从监控画面可以看到,身穿粉色上衣、深色裤子的李昕从自家出门后,便一直往村东头的山上走去了。
并且,李昕一路上姿态放松,她一只手拿着编织袋,另一只手还不停剥着瓜子。
“妈妈走的时候抓了一大把瓜子,就揣在兜里的。”
民警从这些细节分析,李昕出门的心情应该不错的,不太可能出现离家出走、自杀等情况,所以她的失踪也显得更加离奇。
根据村民的指引,民警来到李昕家里的苞米地进行实地勘察,而刚走到小路边,他们就看到了那个熟悉的白色编织袋。
编织袋完好无损的摆在杂草上,旁边还堆放着几十个金灿灿的玉米,周边也并没有打斗的痕迹。
这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表明,李昕是和平离开现场的。
“可能是附近有人喊她,她就把东西先放这儿,然后朝其他地方走了。”
刚开始民警认为,能够让李昕毫无防备离开自己安全区域的,肯定是她熟悉的人,也可能是在附近干活的村民。
但当他们继续深入苞米地的时候,一股不好的感觉却油然而生。
只见苞米地的田垄处洒落着许多白色瓜子,而且瓜子还都是完好无损的!
“这种白色瓜子就是李昕出门时放在包里的,如果不是发生过争扎,谁会好端端的把瓜子扔了呢?”
再往前走,又有民警惊呼:“你们快看,这里有一片被压倒的苞米杆。”
跟随民警的视线,一片圆形空地忽然映入了大家的眼帘,与周边的景色相对比,它显得格外突兀。
经过检查,民警发现这些倒塌的苞米杆上面没有镰刀的刀口,也没有动物啃咬的齿痕,所以综合分析,这应该是人为“坐”倒的。
在层层的苞米杆里面,这一片圆形空地有非常高的隐蔽性,所以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李昕是否在这里发生过争执?
“我们在这片圆形空地里,同样找到了没吃过的白色瓜子,再联系到李昕是独自出门的单身女性,所以我们怀疑,她已经受到了侵害。”
距离李昕失踪已经过去一天半的时间,民警觉得,李昕恐怕是凶多吉少,并且不管她是死是活,她的“人”应该都还在玉米地里。
原来,自从10月5日上午出门后,李昕就再没有回家做饭。这证明,李昕至少是在10月5日中午12点之前遇害的。
而那个时间点,附近忙着秋收的村民都在收拾农具往回走,路上人多眼杂的,凶手就算有交通工具,也不敢堂而皇之地将受害人运走!
因此,民警推断李昕遇害的可能性很大,她的尸体也多半被就地掩埋了……
“周围没有可以藏匿尸体的砖窑、深沟以及水塘,所以我们猜想,尸体还在玉米地内。”
就这样,十几位民警快速分散开来,在大面积的玉米地里一寸一寸的仔细寻找着,终于在6个小时后,他们发现了一处端倪。
那是一个被人为翻动过的垄沟,垄沟不仅土质稀松,而且土下面还埋有黄色的苞米秸叶。
按照生活经验来讲,玉米叶枯萎掉落,那叶应该是落在土壤的表面,被埋在地里的情况,明显是违背常理的。
“我们用铁锹挖的时候,能感觉到土壤的稀松,随后就在距地表70公分处,找到了受害人的尸体。”
虽然民警早有预料,但当真正挖出那一缕粉红色布料时,他们的心情仍旧复杂,尤其是抬出尸体的一瞬,纵使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也都不忍直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