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第一次篇1
广东省2018年高职院校依据学考成绩招生第一次录取已于4月19日结束。为使更多符合条件的考生有上大学深造的机会,广东省招办决定组.织未被录取的资格线上的考生进行征集志愿二次录取。征集志愿资格线为:文科125分,理科120分。征集志愿时间为4月21日8:00~22日16:00。
4月19日,广东省2018年高职院校依据学考成绩招生第一次录取工作结束,多数院校已完成了招生计划。但因部分考生志愿不平衡,有部分高校未能完成招生计划。文理科共有约5.6万个计划需要征集志愿,其中文科2.7万多名,理科2.9万多名。
普通类本科第一批A、B段,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专科(高职)批次实行平行志愿的投档录取模式。平行志愿投档规则为:在相应的分数线上或者分数要求以上,按考生高考总成绩(高考文化课总成绩与正策性照顾分值的总和)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当考生总成绩相同时,文科依次按语文、数学、外语单科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理科依次按数学、语文、外语单科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照排序先后依次检索,再根据考生填报的平行志愿先后顺序依次检索、投档到最先符合条件的一所院校。
生平第一次篇2
乍一看,这个表好像很不错,既记录了“分成的份数”,又记录了“称的次数”及“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但在观摩了几节“找次品”的课后,笔者开始怀疑这个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一、对记录表的几点质疑
(一)表格指引着一条错误的教学思路
表格提供的 “找次品”过程是先把物品分组。然而,先把物品分组的做法并不符合人们正常的思维模式。
任何一个人在明确了“找次品”可以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入相同个数的物品后,下一步考虑的问题都是在天平的两边分别放入多少个物品更合适。这种思路其实在无意之中把物品分成了3份(天平左右两边各1份,天平外1份),一般来说是很少有人想到“找次品”要先把物品分成4份及以上。
在教材的误导下,不少教师在“找次品”之前都会让学生把物品分成几份。分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分?此时不仅学生不明确,恐怕教师也不明确。
分的目的无非两种:一种是逐次把其中的每两份物品同时放在天平两边,先找到次品在哪一份中,然后再进一步从这一份中找出次品;另一种是把每份物品再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
如果是第一种想法,那么表格中第三行的分类数据(物品被分成了2个、2个、2个、3个)明显是错误的:虽然第一步是可以把第一份的2个物品和第二份的2个物品分别放在天平两边。但如果天平平衡,那么次品就在剩下的两份中。剩下的两份中一份是2个物品,一份是3个物品,如果不进行重新分组,就不可能同时放在天平的两边。
如果是第二种思路,第一、二、三组都可以再平均分成两份放在天平的两边,但第三组是3个物品,不可能再平均分成两组放在天平的两边。即便是从第三组拿出2个物品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再用分析的方法得出哪个是次品,那么称的次数也应该是4次,而非表格中的3次。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表格第三行的数据是思维混乱的结果。它隐含的过程应该是涉及第一份和第二份物品时,把这两份物品分别放在天平两边;而涉及第三份、第四份物品时,又是把每份物品再分成两份(或三份)放在天平的两边。当然也可能是涉及第三份、第四份物品时,从第四份中拿出2个放在天平两边,如果是这样,物品就分为了5份(2、2、2、2、1),这正好证实了操作前的分组是盲目的,思维是混乱的。
表格中第三行数据的误导,使得教师一方面认为先把物品分一分是总结归纳 “找次品”规律的优秀策略,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如何分组。表格的误导使得教师教学设计时思路不明晰,进一步导致学生分组及后续操作的盲目性,为本节课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二)表格中“称的次数”与“保证能找出次品称的次数”没有区别
表格共有4列,其中第三列是“称的次数”,第四列是“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笔者弄不明白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以先在天平两边放入4个物品为例:如果天平平衡,则次品就是没有放入天平的那一个;如果天平不平衡,那么哪端上翘,哪端的4个小球中就有1个是次品;再从这4个小球中找次品,无论怎么操作都还需要两次。这样称的次数是3次,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也是3次。笔者认为“称的次数”就是“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
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而教材列举的3个例子中都是仅仅填出了“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称的次数”一个也没填。这样的编排,使得广大教师无法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深意。
(三)表格不能清晰地描述找次品的过程
教材提供表格的目的应该是为总结归纳“找次品”的方法提供支撑。然而“找次品”的过程是一个多层推理的过程,每次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相同个数的物品后,天平都会有平衡与不平衡两种状态。不论哪种情况出现,又要再考虑下一步如何操作、如何判断。如果要记录“找次品”过程中的分组情况,则应该记录每一步的分组,而绝不是第一步的分组。以10个物品为例,如果第一次分组为(5个、5个),下一步的分组可能是(2个、2个、1个),也可能是(1个、1个、3个)。而教材提供的表格只有一列是记录分组情况的,只能记录操作前的盲目分组,不能记录整个过程的分组情况。因此,这个表格对于总结归纳“找次品”规律的作用是有限的。
二、对记录方法的改进建议
基于“找次品”是一个多次操作、多层推理的过程,笔者认为 “找次品”的过程可用数学符号记录每次操作的动态过程与结果(见下图)。
生平第一次篇3
【关键词】剖宫产术;二次剖宫产术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5月到2011年4月一年中剖宫产病例共292例,其中30例为第二次剖宫产术。将30例二次剖宫产术与262例第一次的剖宫产病例分为两组,两组在的手术方法完全相同,均为经腹子宫下段剖产术,且均采用新式剖宫产方法,且均采用的硬膜外麻醉,对两组的手术病人,分别在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拆线时间进行客观的比较,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出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拆线时间的平均值及术后感染的例数作比较。如下图:
2 结果
第二次剖宫产术,手术的总时间第一次所用平均时间为53分钟,第二次剖宫产用78分钟,明显长于第一次剖宫产术,两组数值有差异(P
3 讨论
随着剖宫产技术的改进,以及麻醉、输血技术的进步和抗生素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剖宫产的安全性。近10年来剖宫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为剖宫率的升高,生育第二胎时,疤痕子宫增多,而疤痕子宫经阴道分娩时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很大,往往只能选择第二次剖宫产术。而剖宫产的重要并发症已不只是出血、感染、损伤,及血栓性疾病及败血症,还要重视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问题,再次妊娠时胎盘前置、子宫破裂、手术损伤等问题,所以有过一次剖宫产的经历,成了第二胎剖宫产的指征,而再次的剖宫产安全系数会再次降低,无论是手术的难度,产时的创伤及产后的恢复,都明显高于第一次手术。
3.1 第一次剖宫产平均需要53分钟,而第二次平均需要78分钟,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这是因为有过手术史的往往盆腹腔里有不同程度的粘连,有的在分离过程中,增加了手术难度。甚至于造成副损伤。
3.2 第一次剖宫产术的术中.出血平均298毫升,而第二次平均386毫升,第二次剖宫组的平均出血量及术中大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第一次剖宫产组,引起再次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原因为胎盘因素、胎盘子粘连,植入的可能性增加了,子宫切口的撕裂、子宫破裂,术中大出血发生率明显升高。最为主要的是子宫收缩乏力,因为子宫上原疤痕的影响,使子宫复旧不良,出血里明显增多,影响到产后的恢复。
3.3 由于手术麻醉或术中对腹腔器人的广泛刺激,术后胃肠蠕动受到抑制,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胃肠麻醉,一般在术后8~72h整个肠蠕动恢复正常,开始排气或排便。而第二次剖宫产手术时间较长,原有的粘连对腹腔器人的刺激加大,使术后肠功能恢复就会更慢,自动排气时间长,影响了产妇正常进食,将不利于产妇在最短时间内康复和分泌乳汁,影响母乳喂养。并大大增加了术后肠粘连,肠梗阻的发生率。
3.4 有报道称剖宫产的术后病率及术后感染率为阻道分娩的7~ 10倍。而我们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首次剖宫产术262例中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的,主要是近年来抗生素的应用及手术中的无菌观念的加强,而二次剖宫产术,我们是采用的同样的抗生素,同样的手术方法,在同样的手术室进行的,30例中就有3例发生术后感染,发生率达10%,这可能与二次手术时间较长,腹腔脏器的粘连,子宫原有瘢痕处撕裂伤甚至开成自发性血肿有关。
当然二次剖宫产的产妇因为都是二胎,在产妇的年龄上平均要大于第一次剖宫产的,不排除产妇自身的一些因素,如贫血、水肿、肥胖、营养不良多种高危因素综合作用使得二次剖宫产在手术难度上,术后恢复情况均不如首次手术,但若第一胎能自然分娩,那么二胎时阴道分娩的几率要高得多,即使有剖宫产手术指征,手术也较没手术过的产妇安全多了,所以说就从生育二胎这一方面来考虑,降低剖宫产率是当今产科的重要任务之一。
总之,剖宫产只是一个助产手术,是解决难产和母婴并发症的一种手段,但终究不是一种理想和完美的分娩方式,而且剖宫产率上升使母婴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因此,降低剖宫产率是实施保证母婴安全的重要措施,只有通过医患双方、社会的共同努力,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才能更好地降低剖宫产率。
生平第一次篇4
【第一次试教】
一、初步感知
出示例题: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设法把它找出来。(说明:那个较轻一点的我们称之为“次品” 。讨论方法得出:可以用天平把它找出来。)
师: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来?请你先思考,再用图和文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生思考,绘图)
生1:至少用2次一定能找出来。(师板书)
■
师:和他的想法一样的同学请举手。(全班45人,有11人举手)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我也是2次,不过想法和他不一样。(师板书)
■
师:真不错!和他一样的有哪些同学?(有4人举手,多数学生比较茫然)
二、操作、拓展
出示例题:在9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轻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师:请你根据刚才的学习先想一想,至少需要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来,再画图说明。
生1:我先分成4份,结果是3次。(师板书)
■
生2:我也是称3次,但分的方法不一样。(师板书)
■
生3(急急地):我只要用2次就行了!
(其他学生都惊奇地看着他)
生3:我把9个零件也分成3份,每份是3个……
■
(有些学生还有其他方法,略)
三、归纳、总结
师:刚才我们从9个零件中,要找出1个次品,方法有很多。其中称的次数最少的方法是2次。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方法,想一想,怎样称可以使称的次数尽可能少?
生(由于时间关系,主要在教师的讲解下得到):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如果不能平均分,尽可能使每份个数接近,其中2份相同,另1份与这2份差1个。这样分,可以使称的次数尽可能少。
四、作业
题目:有13个零件,其中有1个较轻,至少称几次,可以把这个零件找出来。
同样是3次,但学生采用的方法还是不一样,主要方法如下:
4个4个称:
■
5个5个称:
■
6个6个称:
■
另外,有的学生用4次,甚至5次,还有较多的学生不会做。
反思:“找次品”是一堂典型的渗透优化思想的课,教学时教师不遗余力,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优化”思想。可仔细想一想,发现只是一厢情愿。试想,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一内容,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至少用几次”上,讨论、操作、画图,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得出结论的却是少数学生,而能够藱n龇椒ǖ模僦稚倭恕S捎谑奔湎墓啵诹俳驴蔚谋冉匣方冢旧隙即τ诒欢刺淌Σ坏貌话颜业姆椒ǜ嫠哐T谧饕抵校窃丛趺聪氲模故窃趺醋觥H缟鲜隹卫淖饕抵校�13个零件中找一个较轻的次品,都是用3次,却是不同的分法、找法,体现不出“优化”在哪里,学生认为教师告诉他们的方法也是没用的。显然,第一次试教是失败的。学生在课前与课后没有任何“质”的变化,在找次品的方法上都存在问题,这样还谈什么数学思想的渗透与基本经验的积累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一、对教材的解读不到位
教师要准确解读教材,必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什么是“找次品”?
我曾调查过一些数学教师是否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熟知,结果绝大多数教师并不清楚。在这样的前提下,只根据教材“照本宣科”,必将会导致教学的失败。“找次品”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操作,使他们感悟到:把被测物品3等分,每次用天平测其中的2份;当不能3等分时,让其中的2份数量相同,另1份与这2份的数量相差1,用天平测数量相同的2份。这样测,才能使找到次品所用的次数最少。这里主要渗透的是“优化”的数学思想。
2.怎样用天平“找次品”?
在教学“找次品”时,教师往往追求结论而忽视了对天平特征的分析。为什么在找次品时,要把被测物品进行三等分?这是由测量工具——天平决定的。天平有两个托盘,都可以放物品,共可放两份,另外,旁边还可以有一份。这样测量时,如果平衡,则两个托盘中的两份都被排除;如果不平衡,则没有次品托盘中的一份和旁边的一份被排除。在上述案例中,由于教师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也就缺乏了引导学生对被测物品进行三等分的意识。如在第一个环节中,当被测物品是5个时,两个学生找的次数都是2次,但方法不一样。由于教师对这两种方法缺少了必要的比较、归纳,造成了学生认为两种都行,在接下去的学习中,仍然按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学生的测量方法仍然是漫无目的的。直到课的结束,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提升,方法没有得到优化,更别说建模了。
3.怎样解读教材中的“找次品”?
不妨先看看教材中的两个例题:
■
■
仔细分析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对这一内容的编排,采用的都是对小数据的研究,首先被测物品是5个,在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找的基础上,概括出用天平找比较便捷;接着,重点研究被测物品是9个,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归纳,得出最佳方法。在找到最佳方法的同时,建立起模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因此,我们对教材中的“找次品”,可作如下解读:
■
教师通过正确解读与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怎么找次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找次品的方法(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目标)。同时,通过对教材中找次品方法的优化,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这样找(落实基本思想、基本经验目标)?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动建模。
二、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握不准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因此,能否起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取决于能否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对学生而言,找次品一课,是一节思维含量高、难度大的课,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握不准主要体现在:
1.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水平脱节
“找次品”表面上看是从生活中抽取出的学习内容,实际上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相差甚远。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感性认识,一下子要提高到抽象的思维高度,思维的跳跃性太大,学生难以企及,表现在课堂上,学生一直处于被动、茫然状态。
2.学生的数学素养跟不上
要找到次品,又要解释给别人听,除了要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外,还需要具备高超、简练的作图能力和准确、有条理的数学表达能力,这三者缺一不可。作为五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在这三方面还十分欠缺,而教师又要让他们能较好地去完成“找次品”的任务,似乎有点“强人所难”。
3.“以己代生”式的教学
由于找次品的内容教师以前没有接触过,只通过阅读《教师用书》得知找次品的方法。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很想把这个结论“告诉”学生,但又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由此,造成了像上述案例中没有目的、没有归纳提升、没有层次的操作,在临近下课,教师不得不把结论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己代生”的思维方式,也是不了解学生的结果。教师在课前认为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掌握,在这种“想当然”的思想下进行的教学肯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由于上述原因,使学生在缺乏数学思维的操作、探究的基础上,无法积累明确的操作经验,无法获得切身的感悟,以致建模成为“空中楼阁”。
根据上面的反思,我重新设计了教学,在第二次试教中,效果明显好于第一次。
【片断一:孕伏分三份】
学习例1: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设法把它找出来。(说明:那个较轻一点的我们称之为“次品”。讨论方法得出:可以用天平把它找出来。)
师: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来?请你先思考,再用图和文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生思考,绘图)
生1:至少用2次一定能找出来。先给它们编号,从1号到5号。先在天平两边各放1号和2号,如果天平不平衡,就能找到;如果平衡,就在两边分别放3号和4号,如果天平不平衡,就能找到,如果平衡,那么5号就是了。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我也是2次,不过想法和他不一样。先分成3份,其中1、2号为一份,3、4号为一份,5号一个一份。在天平两边分别放1、2和3、4号,如果平衡,那么5号就是次品;如果不平衡,再称轻的那两个,在天平两边各放一个,肯定能找出。
师(引导):同样是用2次,可是他们分的方法却不同。我们想一想,用天平要尽快、一定找到次品,每次淘汰的数量越多越好呢?还是越少越好?
生3(不以为然):当然是越多越好了。
师:那么我们来比较这两种分法的第一次称(第一次都不能找到)。第一种是每个1份,共5份。第二种先是2个2个分,剩下的1个单独分,共3份。第一次称,哪种方法淘汰得快?
■
生3(短暂的思考后):第一种淘汰2个,就是在天平上的2个;第二种是淘汰3个,就是天平上一边都是正品的2个,再加上旁边的一个。所以第二种淘汰得快。
师(追问):是这样的吗?(板书:分5份第1次淘汰2个;分3份第1次淘汰3个)
师:都是用2次找到次品,可是由于分的方法不同,在找的过程中淘汰的个数却是不一样的。根据经验想一想:如果钙片数量越来越多,找出其中1瓶较轻的,你是一个一个分呢?还是分成3份?
生(大多数):分成3份,这样淘汰得多。(少数学生表示怀疑。)
评析:在这一片断中,学生不但明确了“次品”的含义,而且根据知识和经验,明白了“至少、一定”的意思,把运气排除在外。而更为重要的是,当被测物品是5个时,尽管分成5份和分成3份找的次数都是2,教师并没有就此收手,而让学生结合图示比较得出:分成3份,第1次找淘汰的个数比分成5份淘汰的要多,即逐群检验比逐个检验速度快。这更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这里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用板书写下来,目的是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形成一种定式:分成3份较好一些。尽管还有一些学生表示怀疑,但这种分法为接下去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暗示。
【片断二:明晰分三份】
师:刚才在5瓶钙片中,用天平找1瓶较轻的,我们至少用2次,一定能够找到。如果在6瓶钙片中,有1瓶较轻的,用天平称至少几次,一定能找到?
生(脱口而出):3次。
师:不要忙着回答,请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来研究一下。(生思考、画图,师巡视)
生1:我是一个一个分的,先测①号和②号,平衡;再测③号和④号,平衡;最后测⑤号和⑥号,肯定找到。用了3次。
生2:我只用了2次。刚才在5瓶钙片中找时,我们说分成3份找,淘汰得多、快。现在有6瓶,分成3份的话,正好2瓶1份,先测①②和③④,如果不平衡,假设在①②中,就测①②,肯定找到;如果平衡,就测⑤和⑥,肯定找到。(图略)
(师心中暗暗高兴,正想小结)
生3(急急地):我也是两次。我分成①②③和④⑤⑥两份,第一次测,肯定能确定在哪一边。接着就测那一边的3个,再用1次也一定能找到。这样共用2次。
师:大家对生3的回答有什么看法?
生4:如果分2份的话,第1次淘汰3个;如果分3份的话,第1次可以淘汰4个,还是分3份好。
生3:可我也是2次啊。
生5:这里是6瓶,要是7瓶的话,你怎么分2份啊?
(生3抓头,回答不上)
师:刚才生4说,分成3份的话,第1次可以淘汰4个,分成2份的话,第1次只能淘汰3个,分成6份的话,第1次淘汰几个?
生:2个。
师: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分成3份淘汰得多?这里是巧合呢,还是有规律的?
生6(迫不及待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天平有两个托盘,各放1份,旁边再放1份,这样找,每次有2份被淘汰,就最快了。
师(抓住不放):是这样的吗?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慢慢地,点头、若有所思的学生越来越多。)
评析:在5个被测物品的基础上,再加1个,找到次品,至少测几次一定能找到?学生的第一印象是3次。因为5个是2次,被测物品多了,找的次数当然也多了。是这样的吗?学生通过研究发现这是错觉。在6个被测物品中找1个次品,是对教材进行解读后补充进去的。用意有三:一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把被测物品分成3份,淘汰得越快。至此,学生已经初步形成“分三份”的意识。二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找的次数并不一定随着被测物品数量的增多而增加。三是当数量是6时,分3份刚好平均分,这是非常重要的,为接下去研究在9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埋下伏笔。
【片断三:明确三等分】
教学例2:在9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轻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生1:我分成3份:1个、1个、7个,……共要3次。
生2:我也分成3份:2个、2个、5个,……共要3次。
生3:我也分成3份:3个、3个、3个,……只要2次。
生4:我也分成3份:4个、4个、1个,……共要3次。
生5(欲言又止,在教师的鼓励下):我分成4份:2个、2个、2个、3个,……共用3次。
(先讨论,排除生5的回答。)
师:同样都是分成3份,可是找的次数却不一样,你发现什么?
生6(举手的越来越多):我发现9是3的倍数,当是3的倍数时,平均分最好了,这样淘汰得快,所以用的次数就少了。刚才6个就是这样的。
师(追问):要不是3的倍数呢?
生6:也要分3份,让其中的2份一样多,另一份要最接近,就是只能差1个,这样用天平测,淘汰得才快!(太好了!)
生平第一次篇5
关键词:现象学 英伽登文本结构理论 语音层 诗歌
中图分类号:I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98-01
英伽登深入分析了胡塞尔的“意向性”问题,他通过对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理论的扬弃,确定了自己的艺术作品本体论。在指出文学作品是“纯意向性客体”之后,英伽登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四个异质的层次结构: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化观相层。四个结构相互联系,构成“复调和谐”,读者通过“具体化”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而上质”。在英伽登的《论文学作品》和《对文学的艺术作品》中使用的例证多半是以小说为例,以诗为例并不太多,所以用其理论与诗歌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是值得我们实践的。
语音层次是文学作品的最基本的层次。在这一层次中,英伽登区分了“具体的语音材料”和“语音的典型形象”,并且认为“文学作品的语音,指的是作为典型形象的语音”,诗歌当然也是一种典型形象。诗歌中有韵律、格律等,诗歌近似于音乐。英伽登说:“作诗的技巧在于它能掌握语音不同的乐调属性,将它用于作品中表现纯粹的乐调美,并且把这种美当成一种艺术表现的工具,使语音的乐调属性作为一种艺术价值体现在作品整体的构建中。”法语中音素在诗句中的巧妙运用可以产生特殊效果。比如,[l]、[m]、[n]等音素,蕴含一种流动性,常与水发生联系。对于语音层,我们可以以保罗?魏尔伦的诗歌为例进行分析。
以《我熟悉的梦》(Mon rêve familier)为例:这是一首十四行诗,押韵方式为ABBA、ABBA、CCD、EFE的形式,前两节为环抱韵。同时,这也是一首典型的十二音节诗。第一句《Je fais souvent ce rêve étrange et pénétrant》中,前六个词每三个一组,都是以[]、[]、[]的音进行排列的,句中音素[]和[e]也多次使用,对三种音素的重复形成了乐感;,音素的重复使用,使得诗句有了音乐美。第二句中femme, j’aime和m’aime中,[m]的使用,增加了流动的感觉。第三、四句中[m]和[n]的使用,体现了“我”梦中的朦胧不清与情感流动。从第一节第二句到第二节第一句,每句的开头基本都在语音上呼应了上句的末尾,如:第三句末尾“ni tout à fait...”与第四句开头的“ni tout à fait...”相呼应;而第二节第一句开头的“... me comprend”则与第一节最后一句末尾的“me comprend”相呼应,这略微有些与古语中顶真的修辞相近。这样的语音结构使得句子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增加了诗义中的缠绵之感,这时的语音就牵连着意义层次。
在第二节中,每句中开始的主语都是“elle”,且第三节第一句又是以“elle”开始,语音整齐划一,且二、三、四句中都以“...elle seule...”为开端,又增加了第二节的语音整齐性;要提到的是,二、三句中“elle seule”后的“hélas”与“et les...”在语音上有着近似相同的发音;而这四句中,从第一句的“coeur”,第二句的“d’être”,第三句中的“moiteurs”,到第四句中的“rafrachir”,以依次递减的形式排列,都以[r]结尾,这又是语音上的一次有趣的统一。这些语音上的特点使得诗节处于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体中,产生和谐之感。
这首诗通篇存在大量的[l]、[m]、[n]、[r]的音素,使得梦境充满流动性,有一种神秘之感。
当然,不只法国的诗歌存在语音层次上的创造,中国的诗歌也不遑多让。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我们知道在中国的诗词中有“平仄”之分,“平”是指平直,而“仄”指曲折,四声调中除了“平”之外,其他三声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声运用遵循一定的格式,这便是“格律”。人们通过对平仄声的合理排列配置,使诗歌产生了不同的节奏形式,如: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以杜甫的《春望》为例,这首五律诗首联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语音节奏排列,颔联为“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颈联为“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而尾联为“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这首诗属于仄起平收的格律。举以上两例是为了说明在语音层次上对诗歌进行分析,我们才能欣赏诗歌的韵律美,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掘诗歌的价值。
语音层次是其他各个层次存在的基础,因此语音层次在诗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语音层次理论运用得当,我们会对诗歌有更新颖的理解角度。
参考文献:
[1]郭永健.文学现象学――英伽登《论文学作品》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生平第一次篇6
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中考志愿填报将于7月25日-28日进行,请及时了解相关正策,理性、合理地填报志愿。
“考生之间,分数优先;考生自身,志愿优先。”7月24日下午,榆林市召开2017年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新闻通气会,华商报记者从新闻通气会获悉,本年榆林高中招生在志愿填报、招生录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普通高中实行平行志愿、统招生最低录取控制线原则为320分、向考生提供民办学校收费标准等等。
本年高中招生制度大改革
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
据了解,本年榆林全市共有28228名初中毕业生报名参加中考,考前已经有14所学校自主招生录取1979人,实际参加考试26249人。7月21日公布了中考成绩和志愿填报时间,从7月25日开始到7月28日下午6点,考生、家长可以通过“榆林招生考试信息网”填报志愿。
“学生、家长希望通过公平、公正的选拔,分享高中教育改革的‘红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所作为,努力办好高中教育。”榆林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二科科长、新闻发言人助理张瑞指出,本年,榆林市在普通高中(前三个批次)志愿填报、招生录取方面主要有了很多新的正策规定,请大家注意。
普通高中实行平行志愿。考生、家长填报普通高中志愿时,要统筹考虑中考成绩、家庭经济状况和招生计划、招生范围等因素,慎重、合理选择各批次内志愿学校的数量和先后顺序,不要轻易放弃任何机会。一旦被投档录取,任何人不得更改。
最低录取控制线为320分。据了解,本年榆林全市统招生最低录取控制线原则上为320分,其中榆林城区公办高中不再单独划定最低录取控制线;体育艺术特长生录取最低录取控制线原则上为320分。鉴于部分县(市)、学校招生实际,如在最低录取控制线上仍不能完成招生计划的,可适度下延分数录取,但下延幅度不超20分。全市所有学校录取的末位考生分数即为该校的录取分数线,但都不得低于全市最低录取控制线。
在志愿填报方面,也有几点底线需要考生、家长注意。
一是时间底线。填报志愿从7月25日开始,到7月28日下午6点结束,逾期不予补报。
二是确认底线。我市实行网上志愿、纸质《志愿确认表》“双项确认”机制,其中《志愿确认表》需要考生和家长签名确认,考生、家长未在《志愿确认表》上签名或签名不全的,其网上填报的志愿无效。
三是责任底线。考生未报志愿,等于自动放弃录取资格;志愿一经确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更改。
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本年,增加公布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正史五科的单科原始分。在前三个批次录取时,依据招生范围、招生计划,严格遵循“考生之间,分数优先;考生自身,志愿优先”的原则,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
按特长生、统招生顺序录取。第一批次合并设置体育艺术班和国际课程班志愿1个;第二批次、第三批次各设置体育艺术班志愿1个。同一批次内,先录取特长生,再录取统招生,特长生未录满,则特长生计划直接转为统招计划。
向考生提供民办学校收费标准。另外,考生在第三批次选择填报民办学校时,每选择一所民办学校,系统会自动显示该学校的收费标准,提示考生对填报的志愿单独确认。选择几所民办学校,确认几次。
补录工作安排在各个批次内进行。参照高考录取模式,同一批次内有学校未完成招生计划,则通过网上公布补录信息、网上征集志愿,再进行网上补录。当该批次补录完成后,下一批次的学校才能开始录取。全市集中录取结束后,对于补录后仍然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不再另外安排补录。
录取共设置6个批次
市直榆林中学等4所学校面向全市招生
在新闻通气会上,榆林市招生办副主任景鹏对录取批次、平行志愿进行了详细解读。据了解,本年录取共设置6个批次,其中,第一为省级示范高中和省、市级标准化高中,第二批次为其它普通高中,第三批次为民办普通高中和公、民办综合高中。这三个批次中,市直的榆林中学、榆林实验中学、榆林十中和高新区的完全中学面向全市招生,第三批次的学校面向全市招生;除此之外,其余普通高中面向本县(市)区招生。
第一批次:共有25所公办普通高中,其中省级示范高中4所、省级标准化高中19所、市级标准化高中2所,计划招生15911人,其中体育艺术特长生450人,国际课程班95人,统招生15366人。
第二批次:共有5所公办普通高中,涉及榆阳区2所学校、府谷县(市)1所学校、定边县(市)2所学校。计划招生1040人,其中体育艺术特长生120人,统招生920人。
第三批次:共有10所学校,其中民办普通高中6所,公、民办综合高中4所,涉及榆阳区4所学校、府谷县(市)1所学校、横山区2所学校、靖边县(市)2所学校、米脂县(市)1所学校。计划招生3300人,其中体育艺术特长生140人,统招生3160人。
另外,第四批次为县(市)区职业高中,主要以县(市)区为主,由相关县(市)区教育局、学校按平行志愿录取,详情请咨询相关县(市)区、招生学校。第五批次为五年制高职院校,第六批次为三年制中专学校,具体由省上组.织,请在8月中旬随时关注“榆林招生考试信息网”公布的信息。
本年首次实行中考平行志愿
填报志愿前请详细了解正策
据了解,本年榆林首次实行中考平行志愿,对于第一次接触志愿填报的家长和考生来说,面对规则复杂的平行志愿,概念迷糊,理不清楚,因此考生会陷入平行志愿的误区,而造成“高分低就”的现象。对此,榆林市教育局给出了解读,请大家及时了解,以便理性、合理地填报志愿。
1、平行志愿如何投档录取?
平行志愿投档录取的原则是:考生之间,分数优先;考生自身,志愿优先。同批次平行志愿录取,首先对所有考生,按分数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再逐分根据每个考生所填写A、B、C、D等学校的先后顺序,投档到排序在前且有计划余额的学校。当出现考生所报平行志愿中的多所学校都符合投档条件时,只能投向最靠前的一所学校,不能同时投向多所学校。考生总分相同时,依次按照语文、数学、外语、理化、正史的单科分数由高到低排列,总分、单科分数全部相同的,按并列对待。
平行志愿实行一次投档录取,每个考生只能被一所学校录取。各普通高中、综合高中不得招收未录取或非本校录取的考生,考生及家长要慎重选择各批次内志愿学校的先后顺序,一旦被投档录取,任何人不得更改。
2、考生填报平行志愿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依据榆林多年来中考填报志愿的一贯要求,同时参照高考报志愿的相关要求来看,考生在填报平行志愿时应该注意以下四个细节:
一是报考志愿代表学生的就学愿望,填报和确认志愿信息必须由考生本人完成,任何人不得代替。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强行限制考生报考。
二是考生应按规定的志愿格式、按批次选报学校。
生平第一次篇7
[关键词]超稠油;汽窜;同注同采;优化
中图分类号:TE35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32-01
1 同注同采的提出
草南广9馆陶组属于超稠油,该区块东南区域油井经轮次吞吐后,采出程度较高,地下亏空大,极易发生汽窜,导致单井油层动用严重不均,蒸汽波及面积受到限制,热效率降低,油井的排水期延长,周期油汽比下降,吞吐效果变差,区块稳产难度大。前期已尝试过小的同注井注,无法解决三四口井的汽窜问题,后井反复研究并与相关科室结合,计划分两个井组(第一个:CNP30、CNP33、CNP40、CNP44,第二个:CNP31、CNP52、CNP53)实施同注同采。
由于第1井组里已有3口井进入周期末,2013年12月下旬优先实施同注同采,而草南平44产量较高,且该井与第2井组的草南平52存在双向汽窜,故暂不纳入同注计划。
考虑到草南平30井本周期为第8周期生产。该井7、8周期分别实施了调剖转周,其中本周期共注入泡沫剂6吨,注氮量60000方,目前共生产70天,周期产油353吨,平均日油5吨,生产效果较理想。同时由于井组注汽影响草南平44井,而目前平44井日油4.7t/d,为避免汽窜影响产量,对草南平30井实施调剖。2014年5月开展第二同注井组的转周工作,并对CNP52实施调剖。
2 同注同采的实施及效果
第1同注井组油井由于都经过多伦次蒸汽吞吐(平均9个周期),地层亏空大,本周期注汽压力均较低,平均注汽压力7.1MPa,较上周期下降2.3MPa;焖井压力低,放喷均不出,并且草南平30启炉注汽的第三天草南平44即因受汽窜影响停井,调剖未达预期效果。
与上周期对比,此次同注同采呈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排水期明显延长:本次同注同采的三口井平均排水期达到21天,较同期平均延长13天;第二井组存在同样的问题,平均排水期延长11天,其中草南平53的排水期达到37天,草南平52实施调剖转周后,排水期与上周期持平,均为5天。二是见油后含水下降慢; 草南平30见油后26天平均日油3吨,同比下降3.6吨/天,草南平33见油后27天平均日油0.8吨,同比下降3吨/天,草南平40见油后9天平均日油0.5吨,同比下降3.4吨/天。
两个同注井组结束后,对比同注前后平均生产时间、平均累油及平均日油,其平均日油均出现小幅下降,基本与周期递减持平,同注虽然解决了汽窜问题,但在提升周期效益方面未达预期。而在同注同采实施过程中产生新的其它问题:一是油井待注时间延长:第一井组平均待注时间6.3天,其中草南平40待注时间长达11天,第二井组平均待注时间9天,其中草南平31井待注时间为13天。二是不同的同注井组相互影响:第二井组的草南平52注汽对第一井组的草南平44产生影响,并通过草南平44对草南平40产生汽窜影响。第二井组的草南平52井4.25日启炉注汽,草南平44于5.2日受汽窜影响下调参数,随后第一井组的草南平40于5.3日受汽窜影响,该井正处产量上升阶段,发生汽窜后日油能力下降幅度较大。
3 同注同采的优化
从注汽、转抽、生产过程中发现油井排水期普遍延长、油井峰值期缩短、大部分油井同周期对比效果不理想、锅炉运行困难、油井时率受到影响等不利因素,我们对同注同采实施优化:
3.1 缩小同注规模,减少油井待注时间
资料显示草南平30及草南平44互相之间汽窜严重,必须同注同采,而草南平33最近一次注汽未对草南平30产生影响,对草南平40影响也较小,并且草南平40及草南平30对草南平33影响均较小,即草南平33具备单独注汽条件。
据此我们重新划分注采井组:第二井组维持不变,第一井组的草南平30、草南平40、草南平44实施同注同采,草南平33实施单采;
根据之前在草南平30、草南平52实施调剖转周的效果统计,平均单井日油3.4t/d,相比常规转周平均日油2.2t/d提高1.2t/d,周期生产效果明显好于前周期,周期递减出现负增长。因此对草南平33第9周期单独注汽并辅以氮气泡沫调剖,截止目前,草南平33与前一个周期对比(同注同采)峰值产能提高2.5t/d,周期累油多372吨。
3.2 对汽窜中心井实施刚性封堵
两个井组在注汽过程中与草南平44发生汽窜,相互干扰。针对这一状况,为隔开两个井组间的汽窜通道,对草南平44采取“凝胶堵剂+中等强度凝胶颗粒+高强度凝胶颗粒”三段塞式复合封堵。该井配注2000方,初期平均注汽压力8.5MPa,比上周期高约1.7MPa,同井组草南平40、草南平30注汽压力降上周期均有所增加,平均注汽压力升高1.4MPa,井组内其他井没有发生明显汽窜,只有草南平52有一定气窜显示。对比第二次两个同注井组的效果,产生了明显的差异,第一同注井组本次平均累油只有438吨,较上周期大幅下降357吨,平均日油也由3.2吨/天下降至1.9吨/天。分析其效果变差的重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草南平30井本次转抽后生产100天,排水5672吨一直未见油,分析其可能存在套漏,目前计划验套、调剖转周;二是草南平44本次实施复合封堵后对于封堵汽窜通道起到一定作用,本次同注对于其它井的影响明显减弱,但刚性堵剂也很可能堵住了一部分泄油通道,导致本周期生产106天,累油仅57吨。
而第二同注井组的生产效果则明显好转,3口井在平均生产150天后周期累油达到581吨,平均日油3.9吨/天,高于上周期0.8吨/天,并且3口井目前仍保持平均日油4.6吨/天的产能,措施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4 下步规划
4.1 考虑到草南平44本周期生产效果差,且其作为两个同注井组汽窜纽带的通道并未得到完全阻隔,为保证第二井组本周期的延续,下步在第一同注井组注汽前对其实施封井。
4.2 草33区块高干注汽取得较好生产效果,考虑试验高干注汽,提高注汽干度,提升注汽质量,改善生产效果。
4.3 在此提出一个设想,由于中心区域亏空大,注汽压力持续降低,排水期延长,同注同采并未达到抑制井间汽窜的目的,在此情形下,一注四采(注草南平40,该井注汽对其它三口井都有影响,其余3口井焖井)或两注四采(注草南平30、草南平33,其它两口井焖井)是否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宏驰.超稠油水平井同注同采工艺技术的研制与应用.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3.05.
生平第一次篇8
改革志愿填报等7方面有新规
本年榆林全市共有28228名初中毕业生报名参加中考,考前已经有14所学校自主招生录取1979人,实际参加考试26249人。7月21日公布了中考成绩和志愿填报时间,从7月25日开始到7月28日下午6时,考生、家长可以通过“榆林招生考试信息网”填报志愿。
“学生、家长希望通过公平、公正的选拔,分享高中教育改革的‘红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所作为,努力办好高中教育。”榆林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二科科长、新闻发言人助理张瑞指出,本年榆林市在普通高中(前三个批次)志愿填报、招生录取方面主要有了很多新的正策规定,请大家注意。
1、普通高中实行平行志愿
考生、家长填报普通高中志愿时,要统筹考虑中考成绩、家庭经济状况和招生计划、招生范围等因素,慎重、合理选择各批次内志愿学校的数量和先后顺序,不要轻易放弃任何机会。一旦被投档录取,任何人不得更改。
2、最低录取控制线下延不超20分
本年榆林全市统招生最低录取控制线原则上为320分,其中榆林城区公办高中不再单独划定最低录取控制线;体育艺术特长生录取最低录取控制线原则上为320分。鉴于部分县(市)、学校招生实际,如在最低录取控制线上仍不能完成招生计划的,可适度下延分数录取,但下延幅度不超20分。全市所有学校录取的末位考生分数即为该校的录取分数线,但都不得低于全市最低录取控制线。
3、志愿填报有三个底线
在志愿填报方面,也有三点底线需要考生、家长注意。一是时间底线,填报志愿从7月25日开始,到7月28日下午6时结束,逾期不予补报。二是确认底线,榆林实行网上志愿、纸质《志愿确认表》“双项确认”机制,其中《志愿确认表》需要考生和家长签名确认,考生、家长未在《志愿确认表》上签名或签名不全的,其网上填报的志愿无效。三是责任底线。考生未报志愿,等于自动放弃录取资格;志愿一经确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更改。4、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
本年,增加公布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正史五科的单科原始分。在前三个批次录取时,依据招生范围、招生计划,严格遵循“考生之间,分数优先;考生自身,志愿优先”的原则,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
5、按特长生、统招生顺序录取
第一批次合并设置体育艺术班和国际课程班志愿1个;第二批次、第三批次各设置体育艺术班志愿1个。同一批次内,先录取特长生,再录取统招生,特长生未录满,则特长生计划直接转为统招计划。
6、向考生提供民办学校收费标准
考生在第三批次选择填报民办学校时,每选择一所民办学校,系统会自动显示该学校的收费标准,提示考生对填报的志愿单独确认。选择几所民办学校,确认几次。
7、补录工作安排在各个批次内进行
参照高考录取模式,同一批次内有学校未完成招生计划,则通过网上公布补录信息、网上征集志愿,再进行网上补录。当该批次补录完成后,下一批次的学校才能开始录取。全市集中录取结束后,对于补录后仍然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不再另外安排补录。
此外还将进一步加强学籍管理,今后所有普通高中在接收转学学生时,该学生当年中考成绩不得低于接收学校当年高中招生的最终录取分数线。
录取4所学校面向全市招生
在新闻通气会上,榆林市招生办副主任景鹏对录取批次、平行志愿进行了详细解读。据了解,本年录取共设置6个批次,其中,第一为省级示范高中和省、市级标准化高中,第二批次为其他普通高中,第三批次为民办普通高中和公、民办综合高中。这三个批次中,市直的榆林中学、榆林实验中学、榆林十中和高新区的完全中学面向全市招生,第三批次的学校面向全市招生;除此之外,其余普通高中面向本县(市)区招生。
第一批次:共有25所公办普通高中,其中省级示范高中4所、省级标准化高中19所、市级标准化高中2所,计划招生15911人,其中体育艺术特长生450人,国际课程班95人,统招生15366人。
第二批次:共有5所公办普通高中,涉及榆阳区2所学校、府谷县(市)1所学校、定边县(市)2所学校。计划招生1040人,其中体育艺术特长生120人,统招生920人。
第三批次:共有10所学校,其中民办普通高中6所,公、民办综合高中4所,涉及榆阳区4所学校、府谷县(市)1所学校、横山区2所学校、靖边县(市)2所学校、米脂县(市)1所学校。计划招生3300人,其中体育艺术特长生140人,统招生3160人。另外,第四批次为县(市)区职业高中,主要以县(市)区为主,由相关县(市)区教育局、学校按平行志愿录取,详情请咨询相关县(市)区、招生学校。第五批次为五年制高职院校,第六批次为三年制中专学校,具体由省上组.织,请在8月中旬随时关注“榆林招生考试信息网”公布的信息。
解读填报平行志愿要注意细节
据了解,本年榆林首次实行中考平行志愿,对于第一次接触志愿填报的家长和考生来说,面对规则复杂的平行志愿,概念迷糊,理不清楚,因此考生会陷入平行志愿的误区,而造成“高分低就”的现象。对此,榆林市教育局给出了解读,请大家及时了解正策变化,以便理性、合理地填报志愿。
1、平行志愿如何投档录取?
平行志愿投档录取的原则是:考生之间,分数优先;考生自身,志愿优先。同批次平行志愿录取,首先对所有考生,按分数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再逐分根据每个考生所填写A、B、C、D等学校的先后顺序,投档到排序在前且有计划余额的学校。当出现考生所报平行志愿中的多所学校都符合投档条件时,只能投向最靠前的一所学校,不能同时投向多所学校。考生总分相同时,依次按照语文、数学、外语、理化、正史的单科分数由高到低排列,总分、单科分数全部相同的,按并列对待。
平行志愿实行一次投档录取,每个考生只能被一所学校录取。各普通高中、综合高中不得招收未录取或非本校录取的考生,考生及家长要慎重选择各批次内志愿学校的先后顺序,一旦被投档录取,任何人不得更改。
2、考生填报平行志愿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依据榆林多年来中考填报志愿的一贯要求,同时参照高考报志愿的相关要求来看,考生在填报平行志愿时应该注意以下四个细节。
一是报考志愿代表学生的就学愿望,填报和确认志愿信息必须由考生本人完成,任何人不得代替。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强行限制考生报考。
二是考生应按规定的志愿格式、按批次选报学校。
生平第一次篇9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6-0076-04
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其核心是产业结构)转变的结果,产业结构又是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对资源配置的优劣、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高低起着根本的制约。因此,研究和推进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经研究发现,目前甘肃产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 甘肃省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1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逆向变化
“二、三、一”的产值结构。近1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甘肃的产业结构一直呈现“二、三、一”的工业化结构特征,即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位居第三位。从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看,10年来甘肃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波动式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升反降的逆向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离经”现象。产业结构演变 “离经”,与第二产覚n中咚俜⒄�,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密切相关。但它并不是工业化进程的“回潮”,一方面说明进程中的重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工业经济还有上升空间;另一方面说明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滞后,还处于较低的层次,需尽快发育成长。
“一、三、二”的就业结构。近1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甘肃的就业结构呈现“一、三、二”的结构特征,大量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人数最少。从变动趋势看,10年来甘肃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波动式上升,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波动式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微幅上升趋势。表明甘肃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强。不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呈下降趋势,说明甘肃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得到改善,但还需继续努力;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呈上升趋势,表明甘肃省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极不协调,并有加剧趋势;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波动式下降,表明甘肃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逐步改善。
1.2三次产业人均产值低,发展潜力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1.2.1三次产业人均增加值低。反映产业现状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产业增加值。多年来,甘肃三次产业人均增加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甘肃第一、二、三产业人均增加值分别为1 759、5 599和4 727元/人,分别比2007年增加284、711和764元/人,但却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7%、50.9%和52.1%,而且三次产业人均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在下降,在西北地区也排末位。
1.2.2三次产业发展潜力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投资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没有投资,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更不会有经济规模的扩大,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反映区域对产业的资金投入支持程度及其发展潜力。2008年甘肃第一、二、三产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200、2800和2600元/人,第一产业比2007年减少34元/人,二、三产业分别增加410元/人、241元/人,但除第一产业是全国的117.6%外,二、三产业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2%和42.7%。在西北五省区排序居后。
1.3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不均衡
近10年,甘肃对GDP贡献率和拉动力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全国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力最大的是第二产业。甘肃第二产业对GDP的平均贡献率比全国低9个百分点以上,对GDP的平均拉动力比全国平均水平小,其中工业对GDP的平均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小16个百分点以上,但对GDP的平均拉动力比全国大;甘肃第三产业对GDP的平均贡献率比全国高7个百分点以上,对GDP的平均拉动力比全国大1个百分点以上;甘肃和全国贡献率和拉动力最小的均为第一产业,但甘肃一产业对GDP的平均贡献率高出全国2个百分点以上,平均拉动力也比全国大。
从变动趋势看,10年来甘肃和全国的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力均呈下降趋势,但甘肃的下降幅度大于全国;全国第二产业尤其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均呈下降趋势,均下降7个百分点左右,而甘肃却呈上升趋势,均上升20个百分点以上,甘肃和全国第二产业对GDP的拉动力都在增大,但甘肃的增幅大于全国;全国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上升10个百分点以上,甘肃却呈下降趋势,下降16个百分点以上。全国第三产业对GDP的拉动力增大2个百分点以上,甘肃却在减少。
甘肃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力高于第二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导致的,但在2005年发生逆转,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开始高于第三产业,其效果在2006年显现,以后两年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力均高于第三产业。2008年第二产业,尤其工业大幅下滑后,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力又大于第二产业。
1.4三次产业竞争力弱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最终目的和效果,都要体现在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差异最终会反映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上,即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态势及其竞争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甘肃三次产业竞争力都很弱。2008年,西北大学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对西部12个省区市近9年三次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从1999―2007年,甘肃产业竞争力静态排名分别为西部的第8、8、8、9、9、8、8、8、8名;从2002―2007年,甘肃产业竞争力动态排名分别为西部的第7、11、6、3、5名。虽然近两年产业竞争力动态排名再上升,但总体上还是反映出甘肃三次产业的落后和竞争能力的弱小。三次产业的总体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甘肃第一产业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一是省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导致第一产业生产效益太低,土地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低。二是生产规模较小,第一产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这主要因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和对农村投入不足;第二产业产业竞争力弱的原因是第二产业总体发展缓慢,科技实力较弱,产业规模小,工业企业管理水平低;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是产业规模跟不上,产业结构的调整缓慢。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过低。
1.5第一产业中畜牧业比重过小
从甘肃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看,种植业所占的比重较大,林、牧、渔业所占比重较小。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地位的提升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结构上共同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征是,畜牧业从辅助的次要生产部门逐步发展成为专业化的主要生产部门,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2008年甘肃的畜牧业比重为20.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排西北地区最后一名。甘肃畜牧业机械化程度、社会化服务水平落后,但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规模化水平相对较高,草地资源丰富,可以挖掘的潜力很大。
1.6第二产业中“两高一资”产业比重过大,加大了节能降耗的压力
甘肃第二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工业和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比重较小。大多数工业发展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绝大多数企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低技术产业中,初级产品加工业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的行业比较少;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产业层次较低,处于由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
历史形成的产业结构,加大了节能降耗和运行的双重压力。经过多年的产业布局和市场选择,目前甘肃仍然是以“两高一资”产业为主。这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一方面因其产业链条短,技术装备落后,节能降耗改造所需投入较高,短期内结构改变和突升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国家重点监控的钢铁、建材、石化、有色、化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正好是甘肃工业的支柱行业。随着国家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限制的进一步加大及取消高耗能行业优惠电价,今后甘肃省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支柱行业将会面临更大的运行压力;另一方面因这些行业能耗高,致使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2007年甘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4.3吨标准煤/万元,耗煤量全国第5位,是能耗最少的广东的4.4倍;2008年甘肃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746%,分别是第一、三产业能耗的16倍、4倍,是建筑业的58倍;工业消耗的煤炭占总消耗量的87.3%,分别是第一、三产业煤炭消耗量的103倍、8倍,是建筑业的168倍;工业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76.8%,分别是第一、三产业用电量的9倍、5倍,是建筑业的89倍;每吨标准煤的能源效率却只有第一、三产业的百分之十几。据2006年的有关数据测算,如果甘肃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相应降低约1.4%;从工业内部看,如果石化、冶金、有色、建材、电力五个行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而其他行业比重相应上升1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可相应降低1%。
甘肃的“两高一资”工业发展较快,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投资增长较快有着直接的联系。实践反复证明,投资结构决定工业结构,同时,工业结构反过来又制约着投资结构。可以说甘肃的三次产业结构问题和轻重工业结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种投资困境:即资源、价格、行业竞争力、未来预期等因素成为吸引投资的向心力,不断的投入使有这类竞争优势的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不断提升,而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1.7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1.7.1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产业总量小,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小。甘肃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北也排最后。表明甘肃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北地区也是最低的。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过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一般在60%―70%左右,中等发达国家达到50%,我国北京、上海达到70%、50%以上。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之后,第三产业应该进入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这一规律在甘肃没有得到验证。2008年甘肃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为39.1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表明甘肃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就业人数偏少。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普遍在60%以上,美国达到80%,2008年我国平均水平达到33.2%,北京、上海达到70%、50%以上,而甘肃才达到22.5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排西北地区末尾。由于第三产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很大,是国民经济中就业增长最快、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已是第二产业的2-3倍,甘肃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才是第二产业的1.5倍。同时,甘肃第一、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和能力已经十分有限,第一产业还存在着大量的富裕劳动力。无论从就业弹性,还是从与就业的相关度分析,甘肃省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都应该是最强的。按照国际经验,甘肃应该经历一个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相对稳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持续上升的过程。不过大量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游离出来后,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未能顺利进入第三产业。这也就是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的原因之一。
产业层次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目前,甘肃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所占比重较大,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小,整个服务业仍然是一种过度依赖生活型服务业的低质结构,现代服务业发展非常缓慢。2007年,北京工商大学对全国31个省市现代服务业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全国排名29位;比较优势全国排名21位;综合实力排名全国30位。
1.7. 2甘肃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和因素。
观念因素制约了第三产业发展。
投资因素。甘肃第三产业投资增长低于第二产业投资增长,尤其是交通运输业投资持续下降,住宿和餐饮、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不足,都严重影响到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甘肃依靠比重较大的传统服务业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无法保证经济的加速增长。
甘肃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长期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如果没有高度发展的工业,现代生产就很难有高度的发展;但目前甘肃的工业化率38.46%,比2007年下降0.9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42.9%的平均水平,排西北5省区后位;其次,城市是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也取决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规模结构。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速度呈正相关关系。甘肃城市化水平32.15%,低于全国45.68%的平均水平,排西北5省区后位。
低收入水平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因为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为生活服务业市场提供广泛而持久的需求拉力。服务业产值比重、从业人员比重两项指标都与人均国民收入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2008年,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969元,比2007年增加957元/人,但低于全国15 781元/人的平均水平,排西北5省区末尾;甘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 724元,比2007年增加395元/人,但低于全国4 761元/人的平均水平,排西北5省区最后;甘肃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24 017元,比2007年增加3360元/人,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排西北5省区排后位;甘肃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 628元/人,排西北5省区后位。与低收入相对应的低消费结构和低消费水平长期制约甘肃第三产业的发展。2008年甘肃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38.3%、47.2%,均处于50%>EI>35%的温饱型生活阶段,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上升趋势,表明甘肃消费水平总体上并不高,消费层次也比较低,食品消费的比重过高。这样势必影响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也影响消费结构的升级,从而制约了甘肃第三产业的增长。
2.对策建议
实施强省富民战略。处理好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要摒弃单纯强调加快工业发展和单纯强调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观点和做法,实现工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快速增长。
(1)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间,要提高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水平,着重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上,依据各地主体功能的不同,在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等城市重点发展第二、三产业;在各州、市、县(市)重点发展第一、三产业,可适当发展采矿业、矿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2)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载体,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一方面发展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建筑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进一步提高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另一方面培训新型农民,着力提高劳务输出的层次和水平。
(3)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的,加大农业投入,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调整农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食品价格。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4)在工业部门内部,应该提高食品、机械等行业的比重,并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调整重化工业内部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
(5)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金融、房地产、商务服务、科研技术服务、环境管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尽快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6)加大投资力度,调整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充分发挥投资的乘数效应。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增加对第二产业的技术改造型投资和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增大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项目的投资,限制和减少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项目的投资。
生平第一次篇10
关键词:可能性;公平性;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224-02
【案例回放】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自主创作)
(一)出示情境:四人玩游戏
师:“现在4位小朋友玩游戏,在商量谁先走。”
“如果现在以转盘为例,你能给他们设计一个公平的方案吗?”
(出示转盘)
(二)学生进入电脑自主创作系统设计方案
(说明:同桌两人一台电脑,电脑中有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件。这环节中学生可以自主把一个圆等分若干份,可以进入画图软件涂色)
(三)汇报方案
(一般的学生都是设计成4的倍数,其中有位同学将转盘设计成了9份)
展示方案(见图)。
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她这个方案不公平的,这里一共9份。”
其他学生也窃窃私语、纷纷交流。
“那我们请这位学生自己介绍一下方案,好不好?”
(这个想法也是我事先没预设到的,不知道学生怎么想,先采用缓兵之计)
这位学生说:“老师,我是把它平均分9份,这样的话四个人分别选红、黄、黑、绿四种颜色,每个人转到的可能性都是2/9,如果转到蓝色重新转。”
师:“哦,她是这样想的,哪位同学明白他的意思?”
生2:“她的意思是平均分成9份,如果转到蓝色重新转一次。”
老师:“那你们看这个方案公平吗?”
生3:“我觉得是公平的,因为每人选中的可能性一样。”(大部分同学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生4:“我觉得不公平,因为那个人转到蓝色重来的话,他就多一次机会了。”
(这时又有部分同学立场发生变化了,也认为不公平了)
生5:“老师,我有不同意见。你看,如果一开始转到红色,他的可能性是2/9;如果他第一次转到蓝色,第二次选中的话,他的可能性就变成了3/9了,所以不公平。”
生6:“对对,如果他一直转到蓝色,总是重来,那他的机会很多,所以不公平。”
这时我提醒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认为在什么情况下就会公平?”
生:“只要大家发生的可能性一样就可以了。”
这时另外一个学(下称生B)说:“我认为是公平的,因为四个人一共8份,每人都有2份,蓝色不用管,那么每个人选中的可能性都是2/8,所以是公平的。”
师:“每个人选中的可能性一样不一样?他认为每人可能性是2/8?”(时间关系,学生在迷糊中认同可能性一样)
生:“是2/9。”
师:“那我们看,黄色选中的可能性是多少?红色、黑色、绿色呢?”
生:“它们都是2/9,所以是公平的。”
……下课时间到,在仓促之中,匆匆结束了。观看结束后,一位专家(某师范学院教授,下称F教授)对此规则也提出了否定的看法。F教授说:“一个圆平均分成9份,蓝颜色是1/9,你到了最后的结论是红颜色2/9,黄颜色2/9也是公平的。不过有两三个同学站起来讲我摇到蓝色,再摇一次,也就是摇到红的就算了,摇到蓝的再摇一次,学生认为这样也是公平的。不过你老师没有提出这样公不公平,抛开了蓝颜色1/9。学生说摇到蓝的再摇一次,也是公平的,你没有告诉学生这是不公平的。学生回去就会带着这样一个疑问或想法,再摇一次也是公平的。其实再摇一次概率越来越小,乘法原理。”本来对于学生这种方案课前我是有预设的。经验告诉我这个规则毫无疑问是公平的,对学生提出每个人获中的可能性是2/9也没有多去思考和研究,所以当初也没有提出疑问,反而对生B说可能性是2/8提出了疑问。听了F教授的质疑,我当时就简直像被当头一棒,犯晕了,有点无地自容。
【反思诊断】
后来细细回味专家的质疑:一是这个方案不公平;二是转到蓝色1/9再转,选中的概率越来越小(无法计算)。便坐下来认真思考了这两个问题。
一、方案究竟是否公平?
如果学生第一转到蓝色再摇一次,是真的不公平吗?“抓阄”是否公平这个看来再明白不过的、并且全人类一直都在使用的问题,进入数学课堂后便糊涂起来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常识:判断是否公平,应该看每个人在最初面临的情况是否一样。所有人面临的选择一样即公平。比如五个人摸A、B、C、D、E五张卡片,任何人都有同等的机会先摸和后摸,都有等同的摸到和摸不到的可能性,任何人都有挑选卡片的拳利,先摸的不一定赢,后摸的不一定输。先后顺序不影响每个人的“运气”,因为不同时是绝对的,同时是相对的!――事实上,不可能做到“同时”,就算喊“1-2-3-开始”大家齐摸,也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同时”。
再看上述转盘,显而易见,对于4个同学来说,每个人面临的选择是相同的,谁先谁后也不会影响获胜的可能性,谁都有1/9的可能性转到“再转一次”,毫无疑问是公平的。
那么,为什么学生认为不公平?从他们的直觉可以看到,最初他们认为是公平的,认为不公平的原因是“每个人获胜的可能性等于2/9,不过先转的同学的可能性大于2/9,而不等于2/9”。
二、可能性究竟是多少?
通过运用全概率公式计算,非常惊奇地发现,这个可能性竟然恰好等于1/4!正好是生B的直觉:“我认为是公平的,因为四个人一共8份,每人都有2份,蓝色不用管,那么每个人选中的可能性都是2/8”。下面概述思考计算过程。
获胜者获胜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直接转到规定色,可能性是2/9。第二种情况:第一次转到蓝色,重来。如果第二次转到了红色,那么概率由乘法原理得: × 。但第二次又要遇到两种情形即转到红色和蓝色,所以又分两种情况计算。由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得第二种情形现在概率为:
如果第一、第二次都转到蓝色,那么需要第三次又分两种情况计算。可得第二种情形现在概率为 ×( + ( + ))。依此类推,如果第三次还是转到蓝色,可得第二种情形概率为 ×( + ( + ( + )))。继续类推,可得获胜概率等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概率公式)
= ÷(1- )= = (无穷等比数列求和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