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职场故事
怎么能让东北二人转成为中国第六大剧种

东北二人转真的登不了大雅之堂吗?今天看到头条上有人说二人转不好听,太俗气了,不够高雅,只适合于田间地头。其实说这话的人并不是真正地了解二人转,作为东北人,我对二人转有一些了解,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二人转的相关知识,和二人转出现的一些问题。

首先我想说的是,作为地方戏,二人转的影响力要比黄梅戏和评剧等差的多。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二人转是很吃功夫的,它也讲究四门功课,唱、扮、说、舞“。唱腔也很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一个好的二人转演员不下十年八年的功夫 是出不来的。首先,二人转从前是起源于田间地头。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开春都有"唱屯场",就是二人转演员下到农村,搭个台子就唱。一般是晚上,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

"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

"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

"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

二人转的这种演出形式决定了它的坎坷的命运,一时间难以登上大雅之堂。不过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专业团体里面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二人转演员,他们已经掘弃了旧的演唱套路。把一些粗俗的、低级的表演套路给抛弃了。净化了二人转的表演。

这里要提到的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在对二人转的推广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不过不得不提的是,赵本山是一个商人。他所推行的是商业演出。他看重的是利益。任何一种艺术如果和利益挂上了钩,那么艺术的高度就会打折扣。原因很简单,商业演出要迎合观众的口味。所以赵本山对对二人转的净化上做的远远不够。若干年前赵的弟子张小飞在央视上的表演就能看出端倪来。其实主持人德江做的没错。试想张小飞那种表演方式,下次央视还敢让二人转登上那个舞台表演吗?如果那次赵本山安排一个真正的二人转实力唱将来表演,是不是会对二人转的推广 起到很大的作用呢!

所以说短暂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传统二人转艺术的精华迅速流失和瓦解,市场上涌现出迎合性过重的商业性二人转文化。目前二人转的演出市场是群众团体远远超出专业演出团体。这造成了二人转演艺界严重的良莠不齐。和过去传统的老艺人不同,这些受现代娱乐风尚影响的新民间艺人,其中的很多人由于缺乏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和技艺的锤炼,为赢得观众,弥补其唱、舞、绝等技艺的不足,他们的演出更加随意化,胡乱模仿任何可以模仿的东西,而这种二、三流二人转演出的大规模泛滥让许多人误以为这就是真正的传统二人转。

二人转的表演从地域讲有个说法,叫南靠浪,北靠唱。所以真正的唱将不在辽宁,而在吉林和黑龙江。大家不妨听听韩子平和郑桂云、还有闫淑萍的表演,黑龙江海伦二人转剧团赵晓波的演唱。她们全是靠唱功来征服观众的。不过很遗憾,这些实力唱将的影响力只限于东北。没有机会把他们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二人转只能在东北偏安一隅。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而二人转这门艺术则吸取百家之长,曲调细腻,唱腔优美动人,极具感染力。唱词诙谐幽默,讲究韵律,富有生活气息。二人转曲调里面的悲调,优秀的演员唱到动情之处,能够泪洒当场。观众也会被感动的泣不成声,这就是二人转的魄力。比如《别窑》、《冯奎卖妻》等。总之二人转界如果有一个像侯宝林大师这样的人物,来整合二人转市场,做到推广与净化双管齐下。二人转这朵艺术之花一定会开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戏剧的第六大剧种。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