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妈妈切记不要对孩子做负面评论,如“高考考不好,今后要从事很辛苦的工作”这类表述,不要对孩子提起,而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孩子,尽量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孩子若仍感到十分紧张,妈妈也不用直接劝慰,可以引导孩子回忆以前亲身经历的成功经历,例如,中考时克服紧张完成考试的经历,以此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减轻焦虑。
表现:关怀太刻意 支招:找些事分散自己注意力
市民林先生说,因为夫妻俩对孩子学习的内容不了解,因此,只能准备各种营养品。但每次让孩子多吃一点,孩子就会表现出暴躁的情绪。现在全家人都很小心,生怕惹孩子不高兴。
专家支招:
郁缪宇认为,要让孩子保持最佳状态应考,父母应该避免刻意的行为。在孩子的饮食与生活作息上最好顺其自然。妈妈突然为孩子准备各种营养品,无形中会加大孩子的心理负担,觉得考不好会愧对妈妈。因此,在饮食、生活起居方面,保持规律、稳定的习惯即可。妈妈可主动与孩子交流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活跃家庭气氛,缓解双方的紧张情绪。当然,妈妈也不需要刻意回避高考话题,如果孩子主动倾诉,妈妈应做好聆听者。(记者 雷倩倩)每天晚上复习功课得到深夜11点多,妈妈还嫌孩子睡得太早。离高考还有50多天,在昨天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和上海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等联合举行的“成功冲刺2005年高考专家咨询会”上,听讲座的不见学生本人,只见众多妈妈。主办方认为,临近高考,妈妈给孩子的压力实在太大,导致不少考生出现考前腹泻、发热等考前焦虑症、轻度抑郁症等,因此先给妈妈在考前做心理疏导、辅助减压,更为重要。
“每天晚饭后6点半后,我的女儿开始坐在写字台边复习功课,12点不到就睡觉了。据我了解,不少用功的孩子每天都温习到凌晨2点,我觉得她还是不够刻苦、努力,现在的孩子拼搏精神不够。”现场一位妈妈无奈地向专家抱怨。记者发现,不少妈妈盲目认为,临考冲刺仅仅就是连续开夜车奋战,而忽略了睡眠长短的重要性。
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青少年服务部袁胜芳向记者分析,妈妈的误区和困惑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考前温习时间越长、题目做得越多,效果就越好;二是始终感到孩子还不够努力,不够进入状态;三是一些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错,可妈妈担心遇到重要考试失常。而与此同时,孩子对父母不理解,常常抱怨父母唠叨、很烦等。
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吴增强向记者感叹:“先让妈妈做‘心理减压’更有意义。临近高考,学校等部门有不少为孩子减压的心理辅导,而针对妈妈的讲座多数只是填写志愿等实用性指导。真正给孩子过度施压的来源不外乎家庭和父母,‘心理减压’首先应从妈妈做起。”
专家指出,临考前轻松、积极的心态准备至关重要。同时,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体魄是应对高考的生理基础。比如:坚持做到每天睡眠7、8小时;每晚临睡前半小时喝一杯牛奶;临考前不要搞“题海战”,而应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拾遗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