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关天津最早的商圈
北大关的繁荣持续了差不多整整一个清代,原因是运河上的钞关设在此处。所谓钞关是从明代开始中央正*府设在运河各重要口岸督理漕商税收的专门机构。
要说北大关,先得从河西务说起。距京津各120里的运河西岸,曾设有河西务钞关,“务”乃税务。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北运河纳入京杭大运河主流,河西务一跃成为漕运咽喉。当时还设有河西驿,有津门首驿之称。
明代海禁,京杭大运河无疑成为全国商品流通的大动脉。河西务是与当时崇文门、临清、淮安、扬州、浒墅、北新并称的运河七大钞关之一。后因天津经济与交通发展,为便于收税,钞关在清康熙四年(1665年)由河西务移驻天津,坐落于老城厢北门外、南运河北岸。因其在天津所有税关中规模最大,且位于城北,俗称北大关。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北大关处建成了由木船连缀而成且可开闭的浮桥,被称为钞关浮桥或北大关浮桥,即现在金华桥的位置。钞关浮桥修建后,北大关一带在天津的地位更加重要。乾隆皇帝曾先后两次自圆明园来津,还留下了“浮桥策马过河滨”的诗句。由明至清,至少有三位皇帝四五次经过北大关。
老地名“关上”“关下”便以浮桥为界,沿河流走向而定。现在红桥区的金领花园就在关上,而泰达城是在关下。北门外大街连通河北大街这一片仍被大家统称为北大关。
小关至今已有700年
清朝沿袭明制,税关分设户部关和工部关两种。北大关就是户部关,而工部关专收木税,按船只大小抽取,为人府造船提供原料,规模和税种自然抵不上钞关,所以小关便是与大关相对而言的。今天河北区中山路与元纬路交口附近,原是旧金钟河与北运河交汇处,曾设立工部关。
关于小关的由来还有一说,就是元朝元世祖在原金钟河贾家大桥附近设关,征收盐硝税,称“硝关”,天津人叫来叫去,就把硝关谐音成了小关,并一直称呼到现在。“小关”关卡设在何处?当地老住户回忆,挨着贾家大桥。贾家大桥是金钟河上的一座老桥,该桥于1953年填河筑路时被拆除。今日的金钟路和金钟河大街就是沿当年的金钟河而建的,而金钟河系北运河的支流。天津开埠后,设立津海关,征收华洋轮船货税,又称洋关。为了做区别,原设的各个关改称常关或旧关。那时,天津地方税务机构出现了常关、海关、厘卡并存的景象。八国联军强迫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后,规定距口岸50里内的常关税收也入赔款之列,只剩50里外的常关仍由清正*府管理,常关局成为天津唯一的地税机构,分别设在老城东北角和新开河北。至1931年常关撤销,老人银号南侧留有常关街。常关局原址曾建起五和商场和正兴德茶庄大楼。今张兴庄大道南端,铁东路地铁站以东,曾有常关局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