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以后,她记住了,不再拒绝每一个向她伸过来的小手,还动了心思,接过那双小手时,要接的漂亮,完美。
这时,有一个家长,也过来聊天,询问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表现。
他说:“老师,我们家的孩子性格很内向,你看她在学校里表现怎么样?上课认不认真听?”
数学老师笑着说:“小孩子没有什么内向不内向的,你可别给自己孩子乱扣帽子。小孩子们一起玩儿的挺好的,各有各的伴儿,能一起玩的常在一起。孩子们没有内向不内向的差别。你家孩子很聪明,上课有点爱玩,不过没关系,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
我们在别人的给与,付出面前,总是直截了当的推辞,拒绝的干脆利落。推辞的原因不外乎是第一:自己不能给别人添麻烦,不能是一个给别人添乱、添麻烦的一个人;第二:收受了别人的好意,到时候还是要还的,不定那一天自己能不能补偿别人曾经的付出,还是算了,不要接受;第三:疑惑他的给与后面有没有什么目的?如果有,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如果应对失策,岂不是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大麻烦;第四:警惕心理,他的给与后面是不是有一个陷阱在等着我?
林林总总划算下来,我们接受别人的物品馈赠,接受别人的帮助总是太不放心。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一个一个自己艰难建起来的坚硬壁垒里很刻板,很孤独的生活着,不敢交心,不敢放心,不敢用心。
我也是一个一直都在拒绝别人帮助的刻板生硬之人。高中时拒绝同桌给的一颗小苹果,大学里拒绝同学递过来的一小袋瓜子,只因为他们是男生,拒绝的没有一点回旋,不留一点情面。在外面行走时,拒绝援手,板着一张让所有人远离的脸,应对各种各样陌生的面孔,因为他们是陌生人。理直气壮,再加自以为是地拒绝所有伸过来手,全然不顾对方的难堪与失落,终于将自己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将自己的成年的世界打造成了一座阴森的壁垒,自己困在里面,状如囚徒般戴着镣铐,也拒绝他人的进入。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坚冰渐渐开始松动,开始不再那么自我,渐渐地开始去和周围的朋友们一起分享,学着去接纳别人,学着去换位置,从别人的处地来思考问题,也学着接受别人的善良,美意,学着去说藏在心里的感谢,把心底里想法尽可能地用语言表示出来。
十年前吧,我和一个舍友很投契,我俩一直在一块儿吃饭,学习,散步,还一起抢过座位。她中途趁休息时间回了一趟家,第二天一大早急匆匆赶回学校上课,她跑的气喘吁吁不过兴高采烈,超有成就感。
她一坐定就给我和其她舍友们兴奋地讲,她给我们几个带来了吃的,是一大包煮玉米,煮土豆。她兴奋地述说:昨天,临走前,她就给家里丈夫打电话叮咛买好嫩玉米,新上市的土豆。今天凌晨四点钟,她丈夫就已经煮好,热气腾腾的给她装好,送她出门赶五点钟的车。她坐了两个小时长途汽车,再提着大包转公交,一路到学校,先跑去宿舍里放好吃的,再匆匆穿过诺大的校园来教室里上课,一路都是小跑,喏,成功赶在八点钟之前进了教室。
中午下课后,我们俩直接回宿舍吃煮玉米,土豆。其他人陆陆续续回来了,女友开心地招呼她们过来一起吃,她们一个个微笑地回答:“谢谢,我吃过了,你们吃吧。”我手里捏着一个土豆,半拉子早已经进了肚子,我笑着告诉她们:“你们最好的感谢就是大口大口地吃。”可是她们矜持地笑笑,我的女友很失落,要知道她历尽辛苦,提来的可是沉甸甸的一大包。
时日过去,年岁渐长,我也在一件件事例面前,知道了别人为了给你真心付出,背后做出了很多努力与牺牲,不止时间,精力,金钱;被拒绝后是他们心上是很沉重的失落与挫折感。也尝到了自己能替他人做一点什么后,心里油然而生的成就与成功感,还有在尽心尽力为他人后,一种从身体到心灵的欣喜,愉悦,即使比我的女友提着大包跑的更气喘吁吁,也不会嫌累,只有分享的快乐,成功付出后的轻松。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美好的善,是快乐地接受他人对你的尽心,接受他的付出,接受他的美意!时光折不回去,如果能折回去,我真想弥补曾经的过失,曾经的任性。在哪个洒满阳光的下午,接受那颗同桌递来的青苹果,三两口吃完再说:“谢谢,我正好口渴了,正想有什么东西解渴。”接受那位大学同学递来的一袋瓜子,不让他当众难堪。可是,错误已经摆在记忆的河边晾晒,晒成一块难看的疤痕,让我惊醒自己别再犯同样的错误。尽力去做好现在和将来,和这位数学老师一样,努力去做一个通透的人,做一个圆满的人,做一个心里有满满当当爱而轻盈的人,去含笑接受:唔,谢谢,我正想吃一块糖。将那块糖,也能融化出一片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