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情感天地

  后来女儿能听懂一些了,她立刻感到轻松多了,“女儿还学用电脑软件翻译,结果出来的字句弄得我们笑得肚子疼。”

  她为儿子读中医

  萨翠华做全职妈妈三十多年,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回到学校。

  儿子17个月大时,被查出左侧微度脑瘫。萨翠华每周都要带他做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等。担心儿子行动不便,运动便成了家庭的重要活动;为了儿子将来在社会找工作,她又强迫他在学习方面用功。

  后来,逐渐年长的儿子开始耍坏脾气,不断跟家人吵架,萨翠华一度很累,“要我跟他说教两三个小时才肯认错”。

  终于,儿子16岁那年,一位名医将其大部分症状都解决了,儿子的脾气和学习能力改善很大。从那时开始,萨翠华对脑部功能很有兴趣,冥冥之中她也相信中国博大精深的医术对孩子有帮助。

  2011年,儿子大学毕业,女儿刚入大学,而丈夫长年在瓦努阿图工作,一年回一两次家, 萨翠华突然觉得很空虚。尽管闲时她也学日文、中国书画、木兰拳等,但儿女的成长似乎太快,她好像跟不上他们的脚步了。

  一次,在开放日参观澳大利亚中医学院后,她出奇地感兴趣,赶紧付了半年学费,“年纪大了,看书慢写字慢,掉下书包30多年,当时真的没信心。”但身旁一位白发苍苍的学生却鼓励她,“我都80多了还在读书呢!”

  2015年,萨翠华终于也和儿女一样本科毕业,她越读越有兴趣,得知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办澳洲国际中医研究院,其中有课程专门研究针灸对脑部功能的影响,这让萨翠华特别感兴趣,于是,她和女儿双双申请前来学习。

  回悉尼结合中西医治疗患者

  27岁的冯芊玉比哥哥小3岁多。在年幼的她看来,动作不便而意志坚强、努力做事的哥哥近乎顽固。“哥哥认为他永远是对的。在他的世界和心中,只有对或错,黑色或白色。他会一直想着自己,而不去想别人。”争论一天会持续好几个小时,甚至会发生肢体冲突,冯芊玉常常在家里哭得很厉害。

  直到冯芊玉见证整脊医学给哥哥带来的改变,她突然明白了许多。

  “很多患有脑瘫、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和其他症状的孩子总是很固执。”但她发现,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的几年,哥哥更有爱了,“如果有争论,他会明白为什么错了。思想更加清晰简洁,会开始考虑别人,走路的姿势也更直了。”

  更重要的是,冯芊玉觉得哥哥更加快乐了。家中的气氛也轻松了一些。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