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时代最后一个语文老师是一位32岁的独身女士,身材一般,长相更是一般,性格嘛,比起一般的女文青,去掉矫情,倒多了几分才气和孤傲。我自然是对这位老师满含敬意的,讲字词古今异义时,她能随口将各种文句脱口而出,这点在我看来简直媲美中华小神童。这位王老师在高三时突然任命为隔壁班的班主任,从此整天一心扑在班级事务上,不断地见她找学生谈话,聊天,加班,面目也逐渐变得忧愁而严厉,上讲台一般就直奔主题。当然,最后省状元就出在她的班上,这都是后话了。
高二时,有一天,她在讲台上讲诗词,那段时间是集中讲诗词古文的。忘了讲到哪一篇了,开始后十分钟,课堂里还是很沉闷无聊。她停下了,突然说了句我跟你们讲讲我的故事吧。班里瞬间沸腾了。
“我高中时和一个男生谈恋爱,那个男生,怎么说呢,语文课代表跟他很像。“全班起哄,原来还有这出呢。”两个人都很喜欢文学,很谈得来,后来呢,后来大学去了不同的地方,关系就慢慢断了。“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青涩故事,年轻时代嘛,谁不是点到为止,又能有几段成熟可靠地恋情。就这么段短暂久远的情愫,想必是她单身至今的最大原因了。许是当年两人之前心意相通知音难觅,又或是在送她家回家路上昏黄的路灯下少年心事轻揽相拥。她无法忘怀,她看不到比曾经那个更让她心动的男子,又或许她有意不让自己看到。
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那一段,你说他是沧海也成,其实看成门前细流又有何不可。就好像你日后开始的每一段,心底的勇气和热情都来自从前那段细流又有何不可。我很喜欢刘恒的小说,在他的小说里,人生或者生活,就是在邻里的鸡毛蒜皮家庭的油盐酱醋中度过继而升华,生活气息浓重能让人真切的感受在活着,生命的联系在一蔬一饭中逐渐不可分割。
独自参悟最后换来的只是风干。
后记:想起这一段只是因为当时想到自己有意写本小说,继而想到自古女性写书多半不出于闺怨与自怨自艾,很少涉猎家国大事,觉得甚是有些小格调。又想起当年那位才情满溢的语文老师,当年似乎是有在写书,看样子十有八九分是脱不出传统女性眼光的范围了。 这是一堂语文课。
课文是一篇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里写的是在某堂语文课里,学生们发现语文老师讲课中.出现了错误,但都不敢作声,只是惊慌地望着老师,最后还是一位大胆的学生勇敢地提出来了。
讲台上的语文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完这篇微型小说后,他记起在师范学院读书时,语文老师着重强调,给学生分析课文首先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句子中又要抓住最准确的字词。于是他滔滔不绝地讲述这篇微型小说在描写学生知道老师有错却不敢言的心理状况时,作者为什么要用“惊慌”而不能用其他的词,比如“惊愕”。他说:“这篇微型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作者造句规范,用词准确。为何作者不用‘惊愕’而用‘惊慌’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两个词的异同点。‘惊愕’和‘惊慌’都是形容词,它们共同的语素‘惊’,都可以表示吃惊的意思,即由于突然的刺激而精神紧张;但这两个词的主要差别在于词义的侧重点不同。‘惊慌’着重在‘慌’,表示心中恐惧不安,因而言行失常,不知怎么办才好;而‘惊愕’着重于‘愕’,表示失神、发呆,好像一瞬间停止了思想和行动似的。此外,在构词能力方面,‘惊慌’可以构成成语‘惊慌失措’、‘惊慌不安’;‘惊愕’则不能。”
学生们认真地听着,虔诚地记笔记。
老师越讲越带劲儿,极度兴奋:“所以,今后同学们写作文,一定要向本文作者学习,在遣词造句上狠下工夫,这样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学生们像鸡啄米似的连连点头。
突然,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耿强同学有什么事?请讲。”老师停止了讲课。
耿强端着书站了起来,说:“老师,这里不是用‘惊慌’,而是应该用‘惊愕’。”
“怎么,讲了一节课你还没有听懂?”老师不太高兴地说。
“老师你讲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