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的争斗之中,亚洲的印尼群岛上又冒出了一家新兴石油公司:一家荷兰正*府和王室都有股份的公司——皇家荷兰石油。为了应对“标准石油”的攻势,这家公司不久后就与塞缪尔的壳牌公司合并,形成荷兰皇家壳牌集团,也就是今日壳牌加油站所属的那一家。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又开始将石油扫荡出照明界,但内燃机和汽车的发明,却为这种黑色液体开启了一个更加巨大的市场。石油巨头们的黄金时代也即将来临。
如日中天
洛克菲勒的成功,得益于垄断主义,于是早在新世纪开始前,“标准石油”就开始面临一系列的反垄断控诉。起初依靠自己的金钱和人脉,洛克菲勒还抵挡得住,待到一些正治人物也参与其中时,就招架不住了。
1911年,“标准石油”解散。从这个巨型垄断企业拆分出来多达34家公司,主要的遗产继承者是石油公司,从大到小分别为新泽西标准、纽约标准、加州标准、俄亥俄标准等等,这些公司依然规模惊人,不久之后,他们将成为“七姐妹”中美资公司的主力,成为美国能源战略的急先锋。
在美国人忙着“收拾”自家的石油巨头时,传统的世界霸主英国人却忙着组建一家正*府背景十分强大的石油公司——英波石油。
所谓英波,也就是英国和波斯卡扎尔王朝,后者在1935年更名为伊朗。最初英国正*府根本无意在伊朗寻找石油,之所以要成立一个公司,最大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俄国南下,当时俄国正准备修一条从巴库经波斯到印度洋的输油管道。
通过英波石油公司获得的石油开采拳,以及大量金钱输送,英国正*府成功阻止了俄国人的企图。更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伊朗不仅有石油,而且产量颇大。
此时,海军大臣、造舰专家费希尔上将和丘吉尔意识到战争,特别是海战已进化到了改煤烧油的阶段。在他们的大力推动下,皇家海军的战舰全面升级为烧油型,并以正*府名义大力资助英波石油,在其中占股51%,也就是英国国营了。
中东石油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
一艘从中东地区开往日本的超级油轮
几年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的机动作战兵器无一例外的都需要燃烧汽油或柴油。
石油,开始制约战争。
就在大战正酣之际,有关中东地区,特别是今天伊拉克、沙特等地蕴藏着大规模油田的地质学预测报告层出不穷,于是交战各方在此处也来了一番较量。随着德国战败,获胜的英法又忙着在地图上对幻想中的大油田进行瓜分。
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被排除在全球最大油田地区的占有拳之外后,美国正*府立即强力支持美资公司进入中东,再度大谈“门户开放”,与英法公司争夺地盘,其中之主力,正是当年“标准石油”的一群后代。
在几番激烈较量之后,列强们最终达成了瓜分协议,代表各自国家意志和利益的几家巨型石油公司,通过合作的方式,对中东地区石油的勘探、生产、分配、消费等等环节作出了一系列安排,也就是实现了从上到下的一整套控制、垄断。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时间中,这几个瓜分者之间明争暗斗不断,其得分情况直接同步各自国力的升降。
这就是石油“七姐妹”,它们开始成为全球石油的主要控制者和供应商。至于它们的控制区域,则是东起埃及、西到伊朗,面积七百多万平方公里。大片土地被以诸如“五十年”“一百年”的租让协议之方式收入囊中。
至于“七姐妹”的盈利能力,那是毋庸置疑的。1948年至1954年间,新泽西标准在中东石油上赚取了6.45亿美元,1954年一年新泽西标准在中东石油的投资为1300万美元,利润则达到了1.17亿美元。
危机前后
事实上在“七姐妹”的黄金时代里,油价并不是很高,即便因为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偶尔有所波动,也完全在工业社会的承受范围之内。暴利的来源主要在于中东石油开采难度太低,同时期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石油开采成本高达两美元一桶,中东则不到30美分。
不可否认,“七姐妹”是一个极其成功的垄断组.织,更是市场运作的高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强大的力量稳定着全球石油的市场秩序,拒绝过山车式的价格曲线,既不会暴涨,也不会暴跌。
不过随着石油史的演进,“七姐妹”的这种能力在不断削弱。越来越多的石油公司崛起,在“七姐妹”圈子之外的他们,被称为独立公司。这是一群不会理会老一套规矩的新玩家,四处寻找机会,签订回报丰厚的合同,大打价格战,向“七姐妹”发起连续的猛攻。
又有“七姐妹”势力范围之外的新兴产油国出现,比如苏联,那是“七姐妹”绝不可能去瓜分的对象,其石油又多又便宜,为了换取外汇,大量流入西方市场。
为了应对这些廉价石油攻势,“七姐妹”只有主动削减标价,如此一来就必然影响跟它们捆绑在一起的产油国之利益,因为后者的收入是与标价挂钩的。
当时正在兴起殖民地独立运动,产生了一大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七姐妹”控制下的产油国,虽然还未加入这一行列,却已开始了另一种形式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