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我拿到了学生生涯中最差的一份成绩单:班级排名42名。要知道我们班一共才50人,这样的成绩无异于提前给我的大学梦想化上句号。我很痛苦却十分无奈。其实我并不是你们认为的“不思进取”的问题学生——不提问,不听讲,不刷题。从上了这所高中开始,我就给自己定下一个大学目标,并为了这个梦想努力奋斗着。早六点,我准时到学校背语文诗词、英语词汇;晚十二点,别的同学都已经熄灯入寝了,我还开着台灯继续刷题。
可是,100分的努力并没有为我带来20分的提高。老师为我惋惜,“陆鸣是个听话孩子,就是脑子不够转”同学在背后嬉笑:“这么努力有什么用,还不是班里倒数”。这样的话语不绝于耳,甚至当我深夜挑灯做题时,我还能感觉到楼下有人在指指点点“看,就是他,每天复习到这么晚,还是这么没用,孩子你可不能学他!”
辛苦追逐却屡屡受挫的高三日子是令人绝望的,在那段时间里,我很颓废,白天玩游戏、晚上看小说,熬黑的眼圈下,是我的一双对学习和未来失去希望的眼睛。父母忙着上班,满口“你好好学习,我们努力工作都是为了你”,我却并不能从中感受到多少亲情的力量。而这一切,在一月初的一个下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百无聊赖,躺在床上,刷着朋友圈,一篇《从260分到603分,一个差生创造的高考奇迹》的文章映入我的眼帘,是掌门1对1的老师发的。平时我对这种“励志鸡汤”文是完全不感冒的,可是这次却有种特殊的好奇心驱使我打开了这篇文章。我花了半个小时看完了,竟然有种莫名的感动。
难道真的这么神奇?我试着报了名,因为是免费试听,即使没用也没什么损失。对方是一名来自人民大学的学霸,从声音听来,跟我年龄相仿,但他灵活的思路和流利的话语让我对他产生了一种崇拜,“这果然是学霸!”电话上,王老师并没有问我太多的东西,只是让我把近一年来的作业和考试卷子拍给她看。我有点莫名其妙,但还是照做了。
第二天,在试听课上。王老师给我说了一段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陆鸣,我研究和分析了你所有的考卷和作业,觉得你的基础还是不错的,但你有一个致命的不足,这也是长久以来影响你的因素:你缺少一个系统的学习方法和高效的学习技巧来指导你的学习。这样,即便你再勤奋,无异于缘木求鱼,事倍功半。”
王老师一针见血的话让我瞬间清醒起来,而接下来几个月的辅导,更让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阶段一(1月初-2月下旬)
目标:提高30分,班级前20名
王老师说,从我现在的情况来看,自信就是最重要的条件。王老师首先让我在严重偏科项目上,改变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目标,变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