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难时期,一般家庭因为成衣太贵买不起,都想方设法买台缝纫机自已学着做衣服,更何况还有缝缝补补一大堆的活要干呢。那时的说法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说,买一件新衣服至少穿三年,穿旧、穿小了要留给弟妹,穿破了缝缝补补的还能穿好多年呢。我爸爸动了很多脑筋也没能买到缝纫机,只好求助于上海的爷爷奶奶,好歹托人帮忙搞到了,往外捎带又成了大问题。原来,当时全国的物资供应都紧张,上海的车站码头规定缝纫机一律不准带出上海。这可怎么办?最后,还是奶奶想出了办法,她把结婚时当嫁妆的大木箱子找出来要试试运气。于是,整个缝纫机被化整为零,把缝纫机机头装入大木箱中,周围塞上旧棉衣棉被后,捆得严严实实的去办托运。不料,在火车托运的过磅处,一位带着红袖章的老工人师傅,双手托住大木箱的一边只是轻轻那么一晃,放下箱子便说,你这箱子里面有台缝纫机机头啊,不能外运!原来重量集中在中间一点上的箱子感觉是不一样的。这下大伙儿可都傻眼了。爷爷奶奶连忙上去说了一大堆的好话,据说还是使用和老工人相同的苏北家乡话说的呢,又诉了一罗筐孩子在外地工作有多么为难的苦。终于感动了那位可敬的检查当年托运缝纫机的大木箱员老工人,居然高抬贵手放行了。几个月后,这台历经千辛万苦的缝纫机总算运到了家中。而如今完成了历史使命的它正在安享晚年,难怪爸妈对它有如此感情,舍不得处理掉呢。
至于爸爸骑的第一辆自行车,也是求助于老家解决的。70年代末,爸爸已经大学毕业在东北工作了。为了上下班方便决定存钱买辆自行车。最后,几乎把家中攒的几十张“工业券”(一种随工资配比发放的购买工业产品的票证)都花光了,好歹才买到一辆。还是老办法,把自行车全部拆散,最后把车架和轮子分别套在两个大麻袋里,背在身后,提在手上,坐着大轮船硬是从上海带回了大连。是沪产的名牌——永久牌自行车呢!把爸爸的同事们都眼馋死了。比现在有邻居买了奔驰、宝马汽车还要现眼。据说,骑了好几年之后,爸爸的同事还非要用原价转买此车呢。这种事情放到现在谁信啊,你说可笑不可笑?
此外,我爸爸听说的一个关于买车的故事就更加匪夷所思,令人哭笑不得了。
当年在大连的一个职工想买一辆自行车都想疯了,在国内实在无法搞到,便把脑筋动到了国外,连着向国外的亲戚去了几封信,表达梦想有辆车的强烈愿望。几个月后,大连海关竟然通知他去码头提车!这下他可高兴坏了,到了仓库,他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愣是没看见有什么从国外寄来的自行车呀。最后,保管员指着一辆外国小汽车说:“咦?这不就是你国外亲戚寄来的“车”吗?”急得他大叫:“我要的是自行车,寄了辆汽车来,叫我怎么骑呀?”在场的人个个都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的。是呀,这小汽车可怎么往上骑啊?还是关长水平高,说:“你不会开也养不起车不要紧呀,我们海关到这连一辆小车也没混上呢!我马上打报告把这部车要下来,再买一辆最好的自行车给你如何?”这位老兄那叫一个激动,鸡啄米似的直点头,最后总算皆大欢喜地解决了这个车的难题。你说这叫什么事啊?
而爸爸说起他抢购家中第一台电视机的故事就更有意思啦。
那是1980年的夏天,我爸正在休探亲假。听说上海南京路最大的“中百一店”要试销一批9吋的黑白电视机,这可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出售国产电视机。对于新鲜科技产品一向最感兴趣的老爸肯定不会放过这种机会,果然,爸爸毫不犹豫地去打听了一趟又一趟的,店门口的人多得恨不能要挤破头,最后,是在“中百一店”后门的弄堂(胡同)里差不多排了三天三夜的队,花200多元钱好不容易抢购到一台“英雄”牌的9吋黑白小电视机!这是一家原来生产口琴的上海国光口琴厂转产,突击研制生产出来的,可是抢得了商品先机啦。而据说排在爸爸后面的大队人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营业员说剩下的几台电视机荧光屏(那时把显象管叫做荧光屏)坏了不能卖了,而排着队不甘心的人竟说,荧光屏坏了的我们也要!统统的要的……急得营业员赶忙解释说,荧光屏坏了就好比你要买的电灯泡已经点不亮了,你还要买它干什么呢?可见当时人们对电视的无知和购买欲的疯狂!
当爸爸把捂得严严实实的电视机带回济南时,往何处安放呢?还真犯愁了。因为在当时,别说整个楼里,就是整条街上也没听说谁家里有台电视呀。这事实在不宜张扬,更无必要显摆。最后决定把电视机放在大立柜里面,白天锁着,晚上下班有空闲时才打开看看,尽管当时没有有线信号,就9吋大小黑白的几个台,还需要随时来回跑到电视机跟前摆弄天线方向和调整各个旋钮──当时可没有什么遥控器,累得腰酸背疼的,有时,手握在拉杆天线上图像就清晰,松开又不行,反反复复的烦死人了。后来有个电视小品上说,干脆割四两肉挂天线上得了,爸爸说这绝对是当年的真事呀!就是割四两肉可舍不得,人吃还不够呢。你说可笑不可笑?更可笑的是当时为了找到一点彩色电视的感觉,在商店专门有卖透明薄膜贴在荧光屏前的。透明薄膜的上边三分之一处涂成兰色为天,下边绿色为地,中间的肉皮色为人脸的颜色。想不到当年中国老百姓就在如此有中国特色的“彩色电视机”前渡过了中国彩电的启蒙阶段。好在当年属“文化沙漠”时期,8亿人民(当时全国人口)只能看到所谓8个“样板戏”和为数不多的革.命电影。人们对电视机的依赖远不如现在。就这样,这么个难伺候的9吋黑白小电视,还当个宝似的供了好几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