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情感天地

  在周华诚的记忆中,夏天干旱,怕秧苗缺水、水田开裂,自己是要和父亲要拿着脸盆从田边的小池塘里将水一盆盆舀到田里的,“一晚上下来,累到腰都直不起来。”父亲告诉他,种田太苦,“还是努力念书,将来好走出村子,扔掉锄头棒。”

  “其实,父亲的话也正好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因为我也觉得种田太辛苦了!”周华诚说,父亲对他农事技艺的要求不再那么高,自己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上。

  这时的父辈,已经不再认为子承父业是必然的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跳出农门,洗脚上田。农事,已经不再是一种必然的技能,而是成为了一种简单的常识。

  “我们来寻找记忆,也是给孩子留下记忆”

  “你看,稻苗窄一点的是糯米,宽一点的是粳米。”当周全仔拉着孙女周一朵的手,跟她讲起有关水稻的事情时,央视将这个画面收录到了镜头之中。周一朵本年8岁,上小学一年级。因为在城市长大,城市生活占据了她的大部分记忆。“父亲的水稻田”,本年,这个地点和时间,已经是她对于稻田记忆中最坚实的部分。

  “最近,我跟着爸爸和爷爷已经来过这里两次了,感觉很好玩,也知道了很多东西。”周一朵说。

  稻田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好玩,她喜欢寻找稻田里新奇的事物,然后开心地告诉大家。

  “他们这一代人,关于农事、关于水稻的一切,更多是变成一种知识了。”周华诚说,现在带着女儿来到田里,跟当年的父辈带着下一代来到田里的目的已经不同,“我们来寻找记忆,也是给孩子留下记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水稻田的规律从来没变过,不过稻田留给一代代人的记忆却在不断改变着。周华诚说,父亲现在不但学会了用手机拍照,还注册了自己的微信号,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时常将水稻的长势发布上去。“因为这块水稻田,父亲学会了新事物,自己跟父亲的交流也多起来了。也许在明年,我们可以再发动几家人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让更多的父辈找寻记忆,

 插秧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