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所谓“清理广州过多黑人”的观点,甚至有网民喊出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口号。作为对这种呼声的回应,近日部分广州职能部门称,广州三元里黑人社区“登记黑人数量明显下降”。
由于笔者长期从事非洲业务,和黑人打过很多交道,不少朋友在此期间多次向我询问对这件事的看法,因此不揣冒昧,写下以下这段文字。
要解答“如何看待三元里黑人社区”的问题,就必须追根溯源,弄清这个社区的成因、功能和来龙去脉,弄清聚居在三元里的众多黑人(顺便说一下,某些传说中的人数被极大地夸张了)究竟是做什么营生的。
非洲,尤其西非和中部非洲许多国家的商业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家族经济,比如马里,全国商业控制在大小巴帝利、亚拉、巴布鲁等6个家族手里,他们控制了从最高端批发到最底层“顶头客”(把货顶在头上兜售的流动小贩)的整个商业网络,只要能切入其上层,就可以顺利打通一大片地区的商圈,反之就会事倍功半。
这些大家族最早(上世纪90年代中之前)是“坐商”,也就是本人留在非洲当地,和前往当地的外国商人打交道,当时中国外贸体制未打开,最初都是专业外贸公司,后来则主要是专业公司跳出者成立或承包的私人公司,所以这种体系是适合的。
但大家族的老大们见多识广(很多是留欧MBA或以上学历,也有的在正府任高人),觉得这样货源被外籍中间商(不一定是中国人,印度、黎巴嫩和叙利亚籍大中间商在非洲司空见惯)垄断,且价格被层层加码,于己不利,就打算“追根溯源”,最初他们选择在迪拜建立基地,在当地接触中间商,但很快发现效果不理想,于是索一路“追杀”到中国。
为什么是三元里?因为这里靠近当时东莞、佛山等非洲进口轻工产品集中产地,接近湖南、福建等非洲进口农产品集中产地,且靠近香港,人员、现金流的调动比较容易,价比较好,且靠近外贸展会,容易获得信息。在所谓“非洲大楼”及其周边坐镇的,是较高层的“兄弟”,相当于分公司经理,他们基本有合法身份,角色是代理家族打理一切。大生意和需要付钱的事,至少要他们拍板(有些还要“老大”亲自飞过来)。
“兄弟”需要大量二级“马仔”去各地跟单、打样、看货,这些“马仔”能量巨大,我曾跟着他们跑过诸暨、义乌甚至吴桥这么远的地方,他们有的要找货源,有的要找样,更多是跟踪订单全流程,避免“跑单”、“复单”和货不对板,没有这些“兄弟”,很多攸关中国几百人饭碗的单,是做不下去的。
“马仔”多半是“兄弟”的“兄弟”,因为攸关钱和货,不是“兄弟”根本不会被信任,这也是非洲本土商业现状所决定的。笔者在马里巴马科、莫菩提、多哥洛美、尼日利亚卡诺、贝宁科托努等地实际经验所知,绝大多数当地商业家族,从最高的巨商(说“千万富翁”绝不夸张)到一层层的大中小批发商、基层零售网点,都是同一个家族的“兄弟”和“兄弟的兄弟”在打理,甚至“顶头客”也多半是“兄弟的兄弟的兄弟”,否则要么拿不到货,要么虽拿到却只能拿烂货,或不给诸如放账、铺货这类优惠。
明白了这一点,就应该理解,“用雇员代替”(尤其用中国雇员代替),至少在现实中暂时只能是空想,这些非洲商人也雇佣了很多中国雇员,但他们的身份往往只能是翻译或助手。
“兄弟的兄弟”多半没有合法身份(有的没有合法在华务工身份,是留学生或者访客,有的干脆什么合法身份也没有),因为数量太大,而且流动也大(那点薪水,人家还是要过家庭生活的好么),实际上让他们都“合法”是不可能的,他们所做的工作在中国管理方看,也不够“高档”,不应该让他们这些外国人来抢饭碗——但不让他们也就没了这些饭碗,以及由此衍生的更多饭碗。
很多朋友都知道,广州和东莞都有(或曾经有、实际上有)所谓“非洲大楼”,那其实是聚集非洲商人公司、办事处的场所,而“三元里”黑人则是直接或间接为这些非洲商人服务的,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是“兄弟”,按国际通行说法则是“代理人”。
为这些“马仔”配套,就需要各种专做黑人生意的“马仔外围”,他们许多是“马仔兄弟的兄弟”,依托马仔为生,也有些原本是马仔,“老大”撤了他们不肯撤,就沦为“外围”,他们的存在有助于这个黑人社区的完整、稳定和自循环,但他们的营生就更“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