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种自己的地,其他地方我不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终不欢而散。
帮扶干部们只好分人头,一一做工作。刘晓丹拿着宣传资料,天天往张华典家里跑,反复讲道理说正策。一周后,张华典终于同意把他家的4亩地租给蔬菜种植专合社,统一规划建园。
启动资金成了“拦路虎”。食用菌园区场平完成近两个月,项目一直未启动。“还说带我们致富,结果就是花架子。”有的老百姓不高兴了。
刘晓丹带头拿出积蓄,垫资购买修建香菇大棚原材料,又与上级单位协调,寻求贷款支持。最终,当地金融机构为脱贫产业农户每户提供15万元贷款。
对此,不少贫困户犯了难。“我们本来就穷,还要背上15万贷款,万一亏了怎么办?”贫困户张海平说。
“海平哥,发展产业亏了钱,我们卖掉城里的房子也要帮助你们还贷!”帮扶干部每人与贷款农民签订承诺书,让他们安心。
如今,73户农户共同成立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已产出香菇120万公斤,销售金额过百万元。22户农户参与蔬菜种植产业,成立蔬菜种植家庭农场18户,种植36亩苦瓜,每亩纯收入预计4000元以上。
“天气热,干活要记得避暑降温。”7月3日傍晚,在张守举家的小院里,刘晓丹这样嘱咐老人。
张守举的儿子因病在外治疗,家里全靠老两口支撑。想着两位老人无人照顾,刘晓丹总是往张家跑,忙前忙后照顾。时间一长,刘晓丹成了两位老人的“干女儿”。
翻阅刘晓丹的民情日记,细细记录着村民的点点滴滴:二组张守光妻子残疾,住土墙房3间,最希望改造住房;二组张思典夫妻长期患病,儿子因车祸正在治疗,最希望获得大病救助……
“晓丹是城里来的女娃娃,一开始大家都心存疑虑。现在人人都竖大拇指,说她是咱穷山村的‘百家女儿’。”记张寿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