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推动形成正*府、企业、公众共治格局。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引导公众将生态环保意识转化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愿和行动,构建正*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绿色行动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什么要把污染防治称为“攻坚战”?因为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拖不得也慢不得,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决战决胜。许多人清晰记得,从2013年开始,“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境保护措施相继出台,步步为营地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紧攻坚,打好标志性的重大战役,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进行集中攻坚,需要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所谓一篙松劲退千寻,如果现在不抓紧,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生态破坏等问题就可能积弊成疴,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大、代价会更高、后果会更严重。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任务部署,抓住了当前较为薄弱的环节,针对的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着眼的是带动污染防治向纵深推进。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迎着问题前进、向着困难进发,我们才能一鼓作气补上全面小康的生态短板。
污染防治工作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这就决定了集中攻坚需要有勇有谋、有经有拳,不断提升环境治理的艺术。比如说,一些地方本来是经济发展的后进生,经济发展压力大,脱贫攻坚、就业保障任务紧,如何平衡好环境治理与保障就业的关系?再比如,新老环境问题交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如何把环境问题的压力转化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回答好这些考验治理和发展能力的“必答题”,克服重增长、轻环保的粗放发展模式“锁定效应”,破除“污染是必经阶段”的思维误区,走出生态保护“喊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形式主义,才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蹚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生态文明新路。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是我们这代人的共同期盼,我们不干谁干?我们不担谁担?以对子孙负责、对国家和民族未来负责的精神,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历史的如椽巨笔,终将记录下新时代中国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