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让小编拟定一篇有创意、有新意的公司代理招聘文案,请各路大神指教一二。
先上一下我自己写的文案,不过总感觉没有突出重点,求大神指教。
你以为我们是在招聘你,错,我们是在招聘你那有能力的灵魂!还不速带你的灵魂来面试,不然给你准备的万元工资的灵魂鸡汤就凉了!
来自广告创意文案女神李欣频的书《李欣频的文案课》
就冲着李欣频的名字买的这本书,和她其他的书一样没有太多的理论,也没总结文案写作八个句式之类的,给我们讲述了大量她是如何思考主题、呈现品牌、讲述故事、写出文字的案例经过
u1s1每次看到李欣频的文案都真的超有画面感,有一种必须背诵全文的自觉冲动。
李欣频过着很多人非常羡慕的生活,一天一本书,一天三部电影,一年去三四个国家旅行……用艺术家的方式生活着,拿着源源不断的收入,真的是有房子,有大海,伴着春暖和花开。
这就是工作和爱好结合最好的样子了吧,羡慕100分
心怀热爱、保持好奇;读更多有质量的书,多去另外的城市感受别样的生活,看更多能提升视野的电影,创意会有的,打动人心的文案会有的,你想要的人生也会有的。
在探讨招代理文案怎么写之前,你需要提前完成的事情就是做市场调研,比如,你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是多少,以及客户使用你产品后的情况,比如,接受程度等等。
为什么要提前做这些工作呢?
因为,这些事情都是代理需要知道的事情,招代理是否能成功,这些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实,代理的真正需求就是盈利,在做代理之前,他必须知道你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以及客户的使用反馈,只有你的产品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而且客户的使用反馈又不错的情况下,他们代理你的产品之后才有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代理之后可以赚到他们想要的财富。
只展现以上这些还是不够的,他们只看到了有利可图,还有风险的把控和市场的拓展,如果说有利可图能吊起他们代理的欲望,那么,风险就会让他们停滞不前,因此,必须把风险降到最低,最好是他们可以把控的程度。
然后就是客户使用产品的反馈,如果客户对产品的使用反馈不好,那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这样不利于产品的口碑传播和市场的拓展,同时,好的产品口碑是可以增加代理的自信的。
以上即为代理最需要的三个方面的市场情况,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为了有更好的招代理效果,你也可以做出更多的承诺或者市场情况呈现给代理。
关于招代理文案怎么写今天就讲述这么多,未完待续……
何为黏性创意?
电影院里的爆米花
美国农业部建议成*人日摄入饱和脂肪不超过20克,然而实验分析,每包爆米花平均含有高达37克饱和脂肪,其罪魁祸首是用来爆玉米的椰子油,它能让爆米花更漂亮、更光滑,又能散发出更怡人的香气。
如果针对饱和脂肪超标做宣传,只是简单的对比数字,很难有好的效果,专家们除了用文字描述对比外,在电视上直观展示了一份中份爆米花的饱和脂肪含量比一份培根加鸡蛋早餐、一份巨无霸加薯条午餐和一份牛排晚餐三餐加起来还要高。这则报道一出,迅速成为各媒体头条,不久后,迫于市场反响,美国各大连锁影院都宣布停用了椰子油。就这样,这个创意宣传产生了黏性。这是一个创意成功的故事,也是创意获得成功的真实故事。
黏性=易懂,易记及持久影响他人的思想或行为
黏性观念六大原则:简单、意外、具体、可信、情感、故事
如果实现创意如此简单,那为什么我们生活工作当中没遇到过铺天盖地完美设计的黏性创意呢?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罪魁祸首—“知识的诅咒”,它总是不断破坏我们运用六项原则来创造观念的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伊丽莎白.牛顿曾做过一个“击节者”和“听猜着”的游戏,选出耳熟能详的120首歌曲,让击节者在桌子上敲打节奏给听猜着听,结果听猜着猜对歌名的准确率仅为2.5%。那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简单来说,击节者知道这个旋律,它脑海中也在不断重复这个旋律,但对于听猜着,他听到的只是一串不连贯的敲击声,类似摩斯密码那样的古怪节奏。击节者在打节奏时,想象不出听猜着听到的是一个个离散的敲击声,而不是连贯的歌曲旋律,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正如CEO与员工、老师与学生、营销者与消费者、作家与读者,每一组群体都受困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之中在不断交流,CEO在高谈“释放股东价值”时,脑袋里正播放着一段员工听不到的旋律。要改变这种习惯,就好比让射出去的箭回头一样不切实际,人不可能重新学习脑中已有的“知识”。
事实上,有两种办法能真正克服“知识的诅咒”,第一种是什么也不学,什么都不知道;第二种是彻底改造你已有的观点,跟随本书,教你如何改造自己的观点,从而打破“知识的诅咒”。用以下六项原则作为最佳武器,可将其视之为一份检查表不断检视执行。
1. 简单
必须让表达既简短又深刻,黄金法则简单的终极模型:一句话如此深刻,以至于一个人可以花一生时间去学习跟随它。
简单不是粗浅,是找到观点的核心。剥去外壳、直击本质。要找到核心,就必须拔去“杂草”,剔除多余和不相干的元素,帮助人们在嘈杂混乱、难以捉摸的环境下更容易关注且牢记观点,产生黏性。
倒金字塔结构是一种非常好的表达方式,可避免埋没导语。新闻的第一句话被称为导语,包含了报道的诸多要旨,在导语之后,其他信息则按照重要性递减的顺序呈现。这被称为倒金字塔结构,对读者而言非常重要,可以让读者在有效注意力时间内通过导语获取更多信息。分享核心,找到问题的核心,并将其清晰的传递出去。
简单=核心+精炼,信息的简化既要寻找核心,又要尽量精炼。
太过精炼,可能会很黏,但不一定具有很大的传播价值。人类几千年的发展,一直传诵着一种“只言片语” — 谚语,谚语虽然简单,却很深奥,更加难得的是不只一种语言世界独有且传播不受语言限制。
那么如何在精炼中塞满冲击力?首先是善用现成知识,借助已有图式;比如见到字母KFC首先想到的是肯德基,内方外圆则一下子会联想起古代货币;将新概念与已知旧概念捆绑在一起快速推广新概念;其次是高概念营销:“公交车上的《虎胆龙威》”,好莱坞在宣传新电影《生死时速》时,营销策划巧妙赋予了此前尚不存在的丰富内涵;三是生成性类比,就好比迪士尼称自己的员工为“演员”,将乐园比作剧场。
2. 意外
单靠出乎意料并不能持久,要让想法延续下去,我们必须激发他人的兴趣和好奇心。
吸引他人注意:惊奇、打破常规
传递信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吸引别人的注意,这时我们需要找到人们知识上的缺口:当人们想知道一些事却无法实现时,他们会执拗地想消除这种痛苦,把知识的缺口填满。
惊奇激起我们寻找答案的兴趣 — 解答产生惊讶的源头 — 大惊讶常有大答案,出乎意料并非赚取噱头。要让信息产生黏性,你必须把常识推向非常识。“出色的客户服务”是常识,“冬天帮客人暖车”则是非常识。吸引他们注意的最好办法是直接打破对方脑中固有的图式。
维持他人注意:兴趣
最出色的文章全部都是以悬疑故事开场,比如制造谜题:土星光环的成分是什么?
好奇心缺口理论,点明知识缺口,如本地小龙虾餐馆哪家的不清洗?
知识大缺口,常用诙谐夸张的口吻,一种新药物正在青少年间流行—可能就在你家药箱里;
维持长久的兴趣,1953年索尼提出的“口袋型收音机”,虽然在当时听起来非常狂妄,但事实证明,“口袋型收音机”这个听起来出色的产品构想,还是一个出色的“黏性创意”,正是这样的愿景持续激励一家新创公司渡过成长期的难关,最终成为国际公认的技术弄潮儿。
3. 具体
我们的大脑总乐于记住具体的事物,比如谚语所说:“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抽象的东西往往很难让人理解并记忆,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概念/目标具体化,如果说要恢复内蒙、新疆等地数以万亩的沙漠,这个目标太泛,大家会觉得一时难以实现,不会激发黏性,蚂蚁森林这方面做的很好,他把这个宏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个体、一棵棵树苗,更加具体且富有黏性,大家乐此不疲。
具体二字究竟有何魔力,可以让观点产生如此大的黏性呢?答案就隐藏于记忆的本质之中。《蒙娜丽莎》会让你想起微笑,西瓜会想起绿瓜皮、条纹、红色瓜瓤,说起汤姆就会想起杰瑞……由此看来,记忆并不像是一个单独的档案柜,它更是魔术贴。仔细看会发现魔术贴的一面是几千个微小的钩子,另一面则是几千个细小的环套。一个观点带的小钩子越多,就越容易黏附在记忆中。
在生产制造型企业,研发工程师与制造人员通常会因为设计图纸相互指责,如果设计端对于装配流程的考虑就不够具体,制造的含糊不清会让制程变得极不稳定、不可控;具体能让目标变得透明,即使是专家也需要透明。开宝马坐奔驰,宝马主打驾驶操控,奔驰则更注重乘坐体验,如此才会有更具象化的目标,试想,如果他们的愿景都是“全球最优汽车”的话,那实现起来几乎无处着手。
具体唯一的障碍是健忘,避免自己不知不觉地陷入抽象的夸夸其谈之中,避免忘掉别人不知道我们所知的东西。
4. 可信
设法帮助他人亲自验证这些构想,也就是生活当中“先试再买”的处事哲学。
为了让同行相信自己找到了治愈胃溃疡的方法,一位医学天才竟然喝下了一瓶引致胃溃疡的细菌加以证明,这位医生出色的地方在于,他把握了让自己的观点具有可信度的最佳机会,他就是凭借此研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马歇尔。
通过拳威和反拳威提升可信度,拳威是观点可信的可靠来源,说到拳威通常就是两类人,一类是专家,即获得各类人方荣誉、墙上挂满镶框证书的人,另一类是名人或者各个领域的红人。
如果你的观点得不到拳威的背书加持,那能不能找到这以外的可信度来源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利用“反拳威”的可信度,当代社会,人们经年累月淹没在浩瀚无边的信息海洋之中,已经学会了怀疑各类信息的来源:是谁在背后操纵这些信息?我们应该相信吗?我要是信了,他们会得到什么好处?
一个人对于细节的知识往往可以体现出其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全貌,某个观点能变得具体而有形,细节听起来会更加真实,也更加可信。需要补充的是,我们加入的细节应该真实、关键。善用统计数据增加可信度,统计数据的呈现方式可谓匠心独具,统计数据本身多半没有意义,统计数据应该阐明某种关联,重要的是让人记住关联,而非数字本身。
5. 情感
让他人产生某种情感才能使其关注到我们的创意,比如家长对孩子玩游戏带来的身心危害感到厌恶、焦虑。
使人关心在乎
特蕾莎修女曾经说过:“如果我看到的是人群,我绝不会行动;如果我看到的是个人,我就会行动。”
2004年,美国卡内基隆大学做过一些关于捐款的研究,跟特蕾莎修女一样,在打动人心方面,一能胜多,区区一人胜过百万大众。运用联想力量增强情感,利用术语和概念的情感联想是人类沟通的普遍特性,人们往往会过度使用那些特别富有情感联想的想法和概念。
诉诸自身利益
就比如卡普尔斯打出的那句平面广告史上的头条:“我坐在钢琴前,他们都笑我,但当我开始弹起来的时候……”,这句广告的宣传大获成功,甚至直至今天都有广告文案写手在模仿它。
诉诸身份认同
如何让他人关心我们的观点?我们应该让对方跳出分析性角色;我们应该创造对特定个人的同理心;我们应该证明自己的观念与对方原先已经关心的事情有所关联;我们应该诉诸自身利益,也应该诉诸身份认同—不仅是他们现在的身份,还包括他们梦想的身份。
6. 故事
故事可以让创意更加丰满,便于在脑中建立起更丰富、更完整的情景与应对措施。
《心灵鸡汤》的巨大成功打破了“知识的诅咒”,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故事具有模拟和鼓舞的双重力量,想要让自己的创意与观念被人牢记,就从讲好一个故事开始。
故事的力量有两个层面,提供了模拟(有关如何行动的知识),还提供了启发(行动的动机),模拟和启发都是以激发行动为最终目的的。
加州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心理模拟可以帮助我们控制情绪,比如针对蜘蛛、公开演讲、乘坐飞机等各种恐惧症,有一种经典疗法,就是利用心理模拟。另外研究还发现心理预演可以防止人们重新染上恶习,比如吸烟、酗酒等,除此之外心理模拟还可以培养技能。
一项针对3214名实验对象的研究发现,单靠心理练习就可以大幅改善自己的表现,零件可以焊得更好、飞镖可以扔的更准、滑冰技巧更出色……总的来说,光靠心理练习就可以产生身体练习2/3的效益。
从观念的源头到最终出口,有多少伟大的想法无疾而终就是因为中途人们放弃了。减肥达人贾德里的故事告诉我们,不一定非要去创造黏性创意,只要能发掘出来,通常情况下会更容易有用。
留意三类故事情节:挑战情节(自我突破、克服困难),联系情节(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创造情节(别处心裁、革故鼎新);
事实上,故事几乎可以单独击败“知识的诅咒”,因为故事天生就包含了黏性六原则(简单、意外、具体、可信、情感、故事)的大部分项目。故事几乎永远都是“具体”的,大部分故事也都具备“情感”和“意外”的因素。要想有效运用故事,最困难的是保证故事“简单”,确保故事能够反映核心观念。
那么,黏性创意如何帮助做普通工作的普通人做出不普通的故事?个人建议尝试以下方法:
创造独特视角:寻找与你工作相关的独特视角或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者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
故事化展示:将你的工作转化为一个有趣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你可以吸引听众的兴趣,并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住你的工作。
利用视觉元素:充分使用图表、图像或其他视觉元素来支持你的工作,视觉元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
创造互动体验:通过与观众互动,你可以增加他们对你的工作的参与度,这可以是通过提问、游戏或其他互动方式来实现。
利用情感共鸣:尝试在你的工作中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情感共鸣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你的故事,并与之产生情感联系。
通过运用黏性创意,普通人也可以在普通工作中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故事,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黏性创意并非与生俱来,做个有心人,你我也能创造出真正优秀的创意。
更对精彩分享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行易p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