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奇闻

回盲部小淋巴结1.0cm是什么原因,在人与体什么位置

空肠和回肠

空肠和回肠上接十二指肠,下续盲肠,借小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故又称系膜小肠,在腹腔中、下部。

空回肠有系膜附着的边缘叫系膜缘,其相对缘叫对系膜缘或游离缘。空回肠无明显分界,但空肠占空回肠全长的近端2/5,占据腹腔的左上部;回肠占空回肠全长远端3/5,位于腹腔右下部,部分位于盆腔内。空、回肠的黏膜形成许多环状皱襞,皱襞上有大量的小肠绒毛,小肠绒毛上的吸收细胞表面又有更小更密的微绒毛,这些结构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扩大了20~30倍。

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适于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也相当长。这些都是对于小肠吸收非常有利的条件。一般认为,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的大部分是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的,而当到达回肠时,通常均已吸收完毕。

回肠能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小肠绒毛的根部有小肠腺的开口,小肠绒毛除了吸收功能之外,其上的杯状细胞和小肠腺尚能分泌黏液,润滑和保护肠黏膜。

大肠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约1.5m,围绕于空、回肠周围,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粪便中的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如氨、胆汁酸等),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大肠还分泌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中的黏液蛋白,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使粪便易于下行,保护肠壁防止机械损伤;通过肠内的细菌合成维生素B复合体和维生素K等。

除直肠、肛管以及阑尾外,结肠和盲肠具有3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结肠带由肠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有3条,沿肠的纵轴排列,3条结肠带均汇集于阑尾根部。

结肠袋的形成是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使后者皱褶呈囊袋状,结肠袋为由横沟隔开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肠脂垂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在结肠的内面,相当于结肠袋间的横沟处,环行肌增厚,肠黏膜皱褶成结肠半月襞。

一、盲肠

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呈盲囊状,上续升结肠,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

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皱襞。此瓣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盲肠位于右髂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髂窝上方,甚至到达肝右叶下方,低位盲肠可到达小骨盆内。

二、阑尾

阑尾为一条细长蚓状的盲管,长6~9cm。阑尾根部附着于盲肠的后内侧壁,开口在回盲口下方2~3cm处。阑尾的远端(阑尾尖)为游离的盲端。阑尾的位置因人而异,变化较大,它可位于回肠末端的前面或后面,或位于盲肠后方或下方,也可越过骨盆缘进入盆腔内。

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阑尾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为多,盆位次之,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位。此外,还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虽属少见,但在急腹症的诊断过程中,应予考虑。

鉴于阑尾位置变化颇多,手术中有时寻找困难,由于3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汇集,故沿结肠带向下追踪,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McBurney点)为标志。有时也以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Lanz点)表示。

三、结肠

结肠在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其整体呈“M”形,将空、回肠包围在内。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大部分固定于腹后壁。

(一)升结肠

升结肠续于盲肠,紧贴于腹后壁右侧,向上抵达肝右叶下方,转折向左移行为横结肠,其转折处称结肠右曲,又称结肠肝曲。升结肠长度因盲肠位置的高低而异,其后壁借结缔组.织贴附于腹后壁,活动度甚小。

(二)横结肠

横结肠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至脾下方转折向下,续于降结肠,转折处称结肠左曲。横结肠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大,横结肠中部下垂至脐或低于脐平面。

(三)降结肠

降结肠自结肠左曲起,沿腹后壁左侧向下达左髂嵴,移行为乙状结肠。

(四)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自左髂嵴水平开始,沿左髂窝转入盆腔内,全长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乙状结肠借乙状结肠系膜连于骨盆侧壁,活动度较大。

四、直肠

直肠在第3骶椎水平接乙状结肠,向下沿第4~5骶椎和尾骨前面下降,穿过盆膈移行为肛管,全长10~14cm。直肠并非笔直,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一个在骶骨的前面,与骶骨弯曲一致,形成凸向后的弯曲,称骶曲,距肛门约8cm;另一个是直肠绕过尾骨尖,继而转向后下方形成凸向前的弯曲,称会阴曲,距肛门约4cm。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