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奇闻

原标题:红包里蕴含的情结和文化

红包

红包里面也有不少的学问

红包这个小东西,是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它与春节如影随形,象征团圆、祥和、祝福。

中国的压岁红包,始于唐朝,意在驱赶邪物鬼怪,平安过年。由长辈把压岁钱,放到孩子的手中。口中嘱咐着如“语言遵孔孟,礼貌体周文”之辞,孩子恭敬地得了,压在枕下一夜,之后便可拿着商量买东买西。到了明朝,家中小辈也有了给长辈送红包的习俗,意为“压岁”。盼望着长辈福寿安康。家庭成员间长幼和睦的孝慈精神,在合家团圆、言笑晏晏的日子里,以小小的红包,延续了千年。

最早有关红包的记载来自于《周礼》,书中罗列了许多人员职责,要求他们每逢庆典节日,要向武士、平民、孤寡老人、孤儿等分发酒肉和货币。

而在古代,根据《礼记》所记载:孟春时节,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意思是:过年了,当然要做善事施恩惠(就是要撒钱),百姓都要收到,都要落到实处,没有不当。

农历新年的欢庆活动中,“红包”成为了亲友交往之间的关键词。近些年来,由于网络交流的快速发展以及现实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中国人之间无意识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红包文化,并且对人际交往影响甚大。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估计是我们中国人在每年春节期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它不仅仅是一句祝福,一份期待,更是年俗文化里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

在一个注重人情和礼尚往来的社会氛围里,红包,可以说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年俗文化。作为一种过年习俗,红包承载着的是一份祝福和期盼,喜悦和亲情。

抢红包是人品的延续,发红包是现代社交的纽带。对于员工来说,抢红包抢的是一种乐趣;对带领来说,给红包给的是一种认同。

红包已是普遍存在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一件理想的礼品对赠送者和接受者来说,能表达出某种特殊的愿望,传递出某种特殊的信息。红包则是一个宣言,它既宣告了你与接受者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它对接受者也是个宣言: 收到红包就收到了你的认可,红包是带领对才能的赏识,是家人对健康的牵挂,总而言之,红包传达了感谢和爱意浓浓。可以显示知识和修养、表达友善和爱心。

红包的最大好处在于它的统一性、没有人不喜欢红包。简单直接粗暴的发红包就真正进入人性文化这一层次,并迅速达到了最高境界。

绵延至今,红包,经历了多次翻陈出新。

从红绳串铜币,到红纸包纸币;从日新月异的式样封套,到简便易行的线上红包……鲍辛格认为,不断进入生活世界的技术,已经嵌入民间,改变民间文化,甚至影响新的生活关系、新的文化产生。如今人们提到红包,首先想到的早已是微信红包,已经成了年俗之外的文化新语言、新物种。

微信红包凭借强关系网络组成的社交平台、简单的玩法、贴近传统礼俗的形式、贴近春节场景的红包数字选择,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成为以创新体验引爆社交互动的春节新习俗。

微信红包有两点特征承袭了传统春节红包文化意涵。第一点,在单个“普通红包”数额上设置的最高额度是200元,春节红包虽然承载着货币功能,但仍然以寄托美好愿望为主。第二点是“新年红包”随机数字生成的设置上选用“9.99”等吉利数字,祝福语则选用“一路有你”等具有人情味的内容,传递了“小红包,大情谊”的情感需求。

记得微信红包刚兴起时,有网友吐槽红包金额小,调侃群友们为了几分钱在那里抢来抢去。殊不知,不以金钱为目的红包往来,才是中国“礼尚往来”传统的精髓——广东人的“逗利是”便是如此。用粤语来说:唔好太在意收到几多钱,最紧要系好意头。甚至“利是”可以只是一张用红纸包起的写上祝福语的纸条。反倒是金钱的攀比才是后人的“杜撰”和误读了。如此看来,今天互联网以营销为导向的全民小额红包派发,倒是歪打正着,成全了红包交流情谊的本来面貌。

线上红包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和喜爱,是因为它重建了人的“在场感”。两个在不同城市的亲朋好友,能够打破空间的局限,“如临现场”般在线上完成了一次递出与接受红包的动作,无需太多的强行交流,证明了彼此的连结。在如今家庭关系发生微妙变化之际,这种没有面对面的压迫与不适,既实现了交流又无需深度对话和生活交集的“在场”方式,是更合适的人际距离。

来源 | 新周刊/一节文化课,经整理

赋能延伸

我是谁?

责任编辑: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