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汉的幸福生活 扒灰李老汉的2018很写意 李老汉,日子过得挺舒坦,儿子女儿有出息,工作环境让人馋,这样的日子多幸福,这样的日子赛神仙!”
李老汉本年60出头,中等个子,黢黑的皮肤,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
其实,李老汉对于他的这个出身并不满意。他年轻的时候,也渴望像村里的“柱子”那样,能从村子里走出来,走到县(市)城里,摇身一变,变成工人阶级的一分子,从事一份体面的工作,过上舒心的日子。“柱子”是与他同村的小学同学,也是村支部带领的儿子,虽然学习成绩不怎地,不过却被推荐进了县(市)城当了一名工人。
那年月,当一名工人,是许许多多中国农民的梦想。可是,这一梦想,对于李老汉来说,终归是一个梦想。在梦想破灭之后,李老汉便死心踏地地从事了修理地球的工作了。
看着这样的场景,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就在半年前,李老汉还是一名外乡人。李老汉叫李富高,原是奉节人。因为三峡工程的缘故,他成了百万移民中的一员,来到了李老汉的家乡——重庆市垫江县(市)高峰镇。
刚开始,李老汉很不习惯新居住地的生活。他常常对大伙描述老家的景貌:“李老汉那里,睁开眼睛能见大江,吼一嗓子山里鸟雀乱飞……”为了安置好这批移民,正*府给他们每家每户都修建了漂亮的两层小楼,把好的田地划分给他们耕种,还派人提供技术指导,每月每户补助200元。乡亲们也热情和他们相处,给了他们不少帮助。因为大家都看到,以前由于供电不足,李老汉那儿的农村总是停电。现在有了三峡工程供电,不仅常年光明,电费还便宜了一半,这里面包含着移民的功劳。
父母亲告诉李老汉,移民刚迁来时,正值大旱缺水,乡亲们就自发地把水送到他们家中;移民没有果树,乡亲们摘下自家产的柚子、柑橘,让他们尝个新鲜;本年春节,县(市)里、乡里、村里都去给他们拜年,还带上了大米、香肠、灯笼、对联……
正*府的关爱、乡亲们的热情,让李老汉这样的移民倍感亲切和温暖。他们渐渐习惯了这里,慢慢地融入新家乡的生活之中。回家这几天,李老汉经常看见李老汉乐呵呵地跟老伙伴们喝茶聊天,到商店铺面走走转转。李老汉还听说,他正在考虑本年种植烤烟的事情,这可是他在奉节老家的“拿手戏”,他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
听了这些事,再看着茶铺里李老汉幸福的笑脸,李老汉从心底里感到高兴。正*府、乡亲真诚关心移民,移民积极融入当地生活,这是一幅多么温馨、和谐的画面啊!
几十年过去了,李老汉从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两鬓皆白的老人。几十年的风雨耕耘,他依然没有走上富裕之路,依然过着拮据而清贫生活。不过,他心里很满足,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一对儿女在他的抚养下终于长大成*人了。儿子生得人高马大,身材魁梧,花了好几万元钱,混了李中专文凭,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女儿就没有儿子那么幸运,初中毕业后,因李老汉确实拿不出钱来供她读书了,她便辍学了,先是在镇上的一个亲戚的小饭馆里端盘子,后来又来到县(市)城的酒楼里推销当地的酒水兼任报菜员。那个时候,儿子工作没着落,女儿工作不体面,李老汉心里急呀!
后来,也就是三年前,李老汉的儿子在一次同学聚会上,遇到了他中专时的同桌小刘。当他看到小刘穿着一身名牌,满面春风的样子,自然便对小刘刮目相看,当问及小刘在何处高就时,小刘自豪地说:“李老汉在山东康洋电源有限公司啊!”接着,小刘便向他介绍了康洋公司的生产情况、工人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以及公司的发展前景,说得李老汉的儿子羡慕不已。他没想到五莲县(市)会有“康洋”这么好的公司,特别是当他听说公司老总们那视员工为亲人的人情化管理理念时,便萌生了加入“康洋”的念头。于是在小刘的引荐下,李老汉的儿子经过面试和考核,均顺利过关,终于加入了“康洋人”的行列。
不来不知道,一来方觉真美妙!康洋公司科学而富有人性化的管理、舒心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顿时让李老汉的儿子有了一种英雄找到用武之地的感觉。他的工作热情高涨,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了企业的业务骨干,被提拔为小组长。去年,适逢康洋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李老汉的儿子便将公司招工的信息告诉了妹妹。不久之后,李老汉的女儿也成为了一名“康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