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你因何说道字?温曰:上末后时年,万祖下界,千佛临凡,普天星斗,阿汉群真,满天菩萨,难脱此劫,乃是未来佛,下方传道,天上天下诸佛诸祖,不遇金线之路。难躲此劫,削了果位,末后勒封八十一劫。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圣人出。
这个预言伴随了中国数千年之久,事实上也一直在发生着,论语明文记载,即使孔子被困于匡地的时候,也认为自己没事,除非上天想断绝中国的斯文,否则圣人的使命未终,是不会轻易死的,中国的圣人传承千年,每次出现的规律,也基本符合五百年之数,以下逐一盘点,看看这个预言是否真实,看起来,还真是神秘莫测,看来古人之言不虚。
论语》第九篇 子罕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史记孔子世家》:“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后来还是靠人帮忙,才算解脱了。(本来就是误会而已) 关于孔子的这段话。我认为是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巨大自信和强烈的神圣的使命感。 《白虎通圣人篇》说:“圣人未没时,圣人亦自知圣乎?”曰:“知之。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认为孔子知道自己是圣人,就是根据这句话来判断的。 这个使命是什么?就是来自文王的文化传统——孔子定义为“文”,也就是“郁郁乎文哉”的“文”,而不是“文质彬彬”的“文”。具体的说,就应该包括“礼、仁”这些孔子提倡的东西。孔子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文”给传播下去,发扬光大。否则“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后代子孙就会失去这个“文”了。失去了“文”会怎么样?不敢想象。 《白虎通》孔子视为圣人,自然是有后人故意抬高之嫌。不过孔子自己也有一种自觉的“神圣感觉”。那也是很明显的。这种神圣感,不仅仅来自文王,更来自天。因为他心底里是认为,老天是仁慈的。所以,老天肯定不会让“斯文”给中断的,也所以,他孔夫子也肯定不会完蛋。以下略加盘点,大家看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