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真正开始大量创作科幻小说,是90年代后半期的事了。
90年代,是中国经济开始起飞,改革全面深化,人们的思想比80年代进一步解放,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的一个时期,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新启蒙”时期。
在文艺界,对中国影响最深刻的可能是“美国大片”开始全面引进,同时国内掀起VCD产业热潮,再有就是互联网的初步发展。
几乎是一夜间,中国文艺产品“消费者”们就有条件接触世界上所有文艺作品,在科幻小说领域更是如此,一代中国科幻爱好者就在这十年里,通过《科幻世界》出版的翻译小说,有些则干脆直接通过网络,获取和阅读原文,迅速的积累起超过很多科幻作家本身的国外优秀科幻作品阅读量。
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科幻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这其中《科幻世界》杂志功不可没,大部分读者读到的刘慈欣的文章,最早都是通过这本杂志,而这么多期的《科幻世界》,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封面
再加上,“引进大片”、VCD和网络影视,也很快完成了对那些没有兴趣阅读大部头科幻小说的读者们的“科幻启蒙”。
一夜间,传统文学界,乃至人方,在上个时代热衷的,科幻作品到底“姓科姓文”、“是否伪科学”这类的争论,在读者和作者眼里,就成了毫无意义的废话。
当然,打开门户的同时,也引来泥沙俱下。一些真“伪科学”,或者以“科幻”名义包装(西方正治正确,乃至宗教)说教的东西,也一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至今很多中国的“科幻”作家仍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和积累下,大刘结束了《超新星纪元》出版和修改的一系列麻烦,开始了新的创作。
那时候,中国的国际环境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