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惯犯相互勾结手法隐蔽难查
警方经过审讯得知,这批盗墓分子在2017年11月初开始,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组.织了两拨不同的盗墓者,对热水古墓葬群实施4次盗掘,只有最后一次盗得大量文物。那么,持续两个多月的盗墓活动为什么一直没有被发现呢?盗墓团伙作案时又是如何分工呢?
通过文物部门的鉴定,以及对犯罪现场的勘查,警方认定此次被盗的文物全部来自血渭一号大墓东侧平台的一座石框墓。
经过犯罪嫌疑人指认盗掘现场,警方对当时的盗洞进行了原样恢复,在这个长约1米2,宽约60公分的狭小空间内,当时容纳了两名盗挖者。
胥新凯:他们分工比较固定,有挖洞的,有提土的,有把土装到袋子里的,有把袋子背出去把土倒掉的。这个土不会堆到墓葬口,盗洞口,而是把土撒到离盗洞比较远的地方,让人看不到。
除了挖洞、运土的这些人之外,盗墓团伙还有负责望风和开车的。另外,为了尽量减少外界的注意力,盗墓团伙中的外省人员都住在本地同伙家中,只有夜里进行盗掘活动的时候才出门。
从去年11月开始,在夏某某太、孙某林等人的组.织下,先后有两批盗墓团伙在“血渭一号墓”周围进行3次盗掘。最后一次,经过两个晚上的盗掘,盗墓团伙终于挖到了有价值的文物。
胥新凯:我们这个案件中盗取文物的人是青海这边的嫌疑人中间的一个,外省籍的一个,两个人同时下去。因为他们是一个临时的犯罪团伙,没有什么信任,并且取货的人也就是经验比较丰富一些。他们的目的也是取货过程中尽量把器物不损坏,不破坏,因为如果破坏了,可能也就没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