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奇闻

  清代,不少文人学子因文字狱或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他们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庭,浙江扬越、杨宾父子,著名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等等。

  在许多清朝历史剧中,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宁古塔不是一个“塔”,而是满族的发源地,清皇族的老家。为何把罪犯发放自己老家?

  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清时,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可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选宁古塔呢?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人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许许多多的朝廷在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人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联结,而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堕入漆黑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再泅得出来。

  《研廷见闻杂记》说,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在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够活下来的不多,当时还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也是一个毛骨悚然的地方,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有房子还能活下来,也许有人会问,宁古塔既然带塔字,肯定有点文明遗留吧,这样想就错了,宁古塔是前面所说满语六个的意思,没有塔,连塔的影子都没有。

  清代,不少文人学子因文字狱或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他们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庭,浙江扬越、杨宾父子,著名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等等。

  所以发配宁古塔就基本上判了死刑了,有生之年很难在回到故土。在古代注重落叶归根的思想下,无疑是最痛苦的,除非运气逆天赶上皇帝大赦天下,不然到了宁古塔只能客死他乡!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