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7日,深圳市长陈如桂在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工作会议上作正*府工作报告,称深圳2017年GDP总量预计超过2.2万亿,同比增长8.8%。而香港特区正*府将香港2017年GDP增长预期调整至3.7%,折成*人民币大概是2.1万亿。由此,深圳大概率会超过香港,成为华南地区最耀眼的一颗星。
谁能想到,30多年前还是小渔村的深圳发展如此之快,30年后在GDP方面已经大概率会超过当时与自己一河之隔却已是全球知名的国际都市、金融中心的香港。而且,这个昔日的小渔村如今已经成长为中国硅谷,创新之都,高精尖加工制造业基地,金融重镇,上市公司云集,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口,人口超过2000万。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就不禁要问啦,深圳是怎么做到这样的成就的?难道这三十年香港就没有进步,一直原地踏步吗?其实不然,香港近年确实因为种种原因,发展速度放缓,但更重要的还是深圳作为我国的经济特区,既有区位优势,又有正策支持,发展速度极快。
香港近年经济增速降低,除了是因发展较早,经济基数大,增长速度正常放缓之外,也与内地影响有关,现在内地快速崛起,在很多方面和香港形成了竞争,香港的独占优势没了。另外,《大公报》的一篇文章也指出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深圳拼经济,香港玩正治。在深圳全力发展经济的时候,香港社会撕裂加剧,立法会长期“拉布”,正*府决策效率低下,各界在重大事项上难以达成一致,拖了香港发展的后腿。
30多年前,宝安县(市)升格为深圳市时,深圳可谓是百废待兴,白手起家,是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的,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行。
从来料加工、电子产品组装、服装加工生产起步,深圳逐步成为了港澳台与外资大型企业的制造中心与供应链集中地。特别是与香港形成了较强的互补发展关系,逐步承接了香港大部分加工制造业的转移。
对于年轻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深圳来说,利润微薄、在产业末端的加工制造业显然是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所以深圳在通过制造业确立优势,并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后,充分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的一批深圳企业按图索骥,利用地理、信息、正策、人才等优势埋头苦干,开始鹊起。
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开始领先全国,比如,与我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华为、腾讯等巨头,都是诞生在深圳。此外,中兴通讯、华大基因、大疆科技、光启研究院等,在业内也是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深圳持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结出了累累硕果。
而香港经济以金融、物流、服贸、旅游等传统支柱行业为主,经济发展受房地产行业重度捆绑,缺乏创新的内生动力。比如,在互联网经济兴起初期,董建华曾颇有战略眼光地提出建设“数码港”,但最后却变成了一个地产项目;后来的“矽港”项目,依然没有做成。这些年来,香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产业和互联网企业,几乎是没有的。
种种因素的影响,让年富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深圳逐渐赶超老气横秋的香港。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深圳的路还很长,目前香港的综合优势仍然是比较明显的,但深圳追赶的脚步正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