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的四代半战机的情况就比较复杂,目前已经停产的歼-10B、正在持续生产的歼-10C、歼-16、仍处于研制试飞阶段的歼-11D、目前还没见到样机的歼-10D以及外购引进的苏-35,都属于四代半战机的范畴中,累计装备部队的总数已经达到100架以上,并且还会以每年30-40架甚至更快的速度继续装备空军。
如果考虑到中俄两国在五代战机上的差距,歼-20在本年已经批量装备部队,并将从明年开始批量交付空军的作战歼击机旅;而苏-57仍未完成国家测试,只是在俄军的计划里将于明年开始列装(近年来俄军装备交付跳票的事件早已经多得让人见怪不怪了),那么中俄两国战术航空兵力量在新一代装备上的差距,显然还会越拉越大。在美国空军依然会稳居世界第一空军力量的时候,世界第二战术空军的竞争,即将在未来的几年里脱离军迷和各种“军事专家”的分析和统计而变得逐渐明朗。
尽管如此,这些苏-35战机上仍然有着当前中国航空工业暂时需要虚心学习的东西,那就是以苏-35的矢量喷口为代表的飞-火-推一体设计。相比之下,中国的几款四代半战机和五代机在设计上也已经采用了相同的思路,但在将矢量推力系统融入进飞机这件事情上,中国的航空工业虽然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但依然与美俄有不小的差距。
共青城飞机制造厂
说起矢量喷口的研制,中国虽然至今没有一款实用化的矢量推力发动机,但发动机配套的矢量喷口的研制工作早已开始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涡扇-10发动机和涡扇-15发动机都有配套研制的矢量喷口,而相关的测试工作甚至早在2000年前后就已经开展了(时任军(委)主席江就曾经视察过当时研制的矢量喷口),但由于中国航空发动机与美国发动机相比一直有推力差距,为了将宝贵的推力全部用到提升战机性能上,会损失相当推力的矢量喷口一直都没有得到应用,以至于不少军迷必须发挥想象力甚至创造力,用“微矢量”这样的原创概念寻求安慰。
型号研制的缺乏又导致了中国的矢量喷口本身缺少试验和使用的机会和场合,连带影响了矢量控制系统与整体飞控的整合。就像印度空军装备的苏-30MKI战机使用的矢量喷口需要飞行员单独控制一根操纵杆进行调节,因此往往会出现格斗中使用矢量推力反倒贻误战机的情况,中国如果没有经过充分整合就强行在战机上运用矢量推力系统,类似的情况也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