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全面推行循环型工业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规划建设一批循环工业示范园区,推动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循环化改造。加快充电桩规划建设,引进发展和推广电动汽车。加快推动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无害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生产方式。加快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
(22)加强生态保护。坚持保护为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保住山、稳住水、留住鸟,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保体系。
强化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行严格的天然林保护制度,增强森林资源生态功能。实施自然保护区升级工程,扩展生态功能区域,提升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建设以主要山脉、水系为重点的生态廊道,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强化水生态保护。实施辖区内河流清洁工程,强化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保护。全面推行“河长制”“库长制”,保护辖区内河流、水库生态安全。加大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科学划定湿地自然恢复区,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强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强高耗能行业能耗管控。加强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低碳交通工具。
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增强全社会践行生态文明的凝聚力。推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推进节能型机关建设,积极倡导居民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家居。实行正*府绿色采购制度,开展绿色创建活动。推进绿色殡葬,加快公益性墓地建设。
(23)加强环境治理。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实行更有力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形成正*府、市场、公众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大力推进“净空”行动。实施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改造升级、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工地扬尘防治等工程,将细颗粒物等环境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落实大气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大力推进“净水”行动。加大以赣江及其支流为重点的中小河流与水库水质综合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排污总量,严格落实水库“禁进”要求,实行“人放天养”,减少水体污染。突出抓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实现工业污水全面达标排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逐步完善。
大力推进“净土”行动。加强土壤污染物源头综合治理,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强化矿山恢复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突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