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生活中对心理学人性很感兴趣,也可以说比较爱猜人的心思,可能因为早年的经历让我可以更好的察言观色,我有一段时间发现每个人比如在产生不同情绪时都会有很多反应,例如一个人生气时会大骂,也有人会生闷气,百度后有所了解,所以问出这个问题
WORKING WITH DIFFICULT PATIENTS From Neurosis to PsychosisFranco De Masi
心理防御机制不分好坏,但它存在程度和级别的不同。本文简单回顾一下心理防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有助于读者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尤其是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们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防御行为。如果爱的客体对爱的反应冷淡,那么一个人的心灵就会被一个空洞所取代,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空洞,一个没有底的瓶子,而是一个主动抽干所有物质的地方,在复仇的怨恨中把好的和坏的一起抽走。(Anzieu & Monjauze, 2004, p. 41)
在本文中,作者试图说明「困难」患者的一个特征,这个特征使他们的分析特别复杂和艰巨。我通过区分防御和精神病理构造来做到这一点,后者是复杂病理的特征,如边缘状态、性变态和精神病状态。逻辑上,我们首先要在弗洛伊德模型(抵御本能)中处理防御概念,然后在克莱尼模型(抵御安全感)中处理防御概念,然后继续讨论精神病理学的构建,它假设了一种患者完全没有意识到的致病力量。
精神病理学的建构或结构的概念,是由当代克莱因学派提出的,他们研究了更复杂的病理学,不幸的是,并没有从当代精神分析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为了区分防御与心理-病理结构,我们必须首先简要描述两种模型——本能模型和客体关系模型——基础上的防御理论的不同方法。
在“防御的神经精神病”(1894a)中,弗洛伊德描述了三种形式的歇斯底里:第一种,保留性歇斯底里,代表了一种情感没有得到充分发泄的病态状态;第二种是催眠歇斯底里症,其特征是心理——实际上是催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心理表征不是整合的,而是解离的;第三种是防御性歇斯底里症,其特征是对引起不愉快影响的表象进行防御性活动。在癔病的最后一种形式中,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出了防御的概念,它将在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中保持基本的地位。
在随后的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1895d)中,三种形式的歇斯底里之间的区别仍然被保留,尽管防御歇斯底里以催眠状态为代价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催眠状态在产生歇斯底里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布劳尔的支持。在与布洛伊尔决裂后,弗洛伊德几乎完全专注于防御性歇斯底里症,在随后的作品中放弃了防御性这个术语,在这些作品中他只指歇斯底里症。
这种对防御的关注代表了精神分析的一个转折点,并导致了一个对精神疾病的起源有具体影响的基本概念的形成。从那一刻起,在精神分析领域,防御和它相应的冲突概念,将成为精神病理学的整个领域的特征,源自于早先提出的防御性歇斯底里症的研究。
为什么弗洛伊德对防御这个概念提出又放弃呢? 原因很简单,从那时起,弗洛伊德坚持认为防御活动发生在精神生活的每一种表现形式中。因此,如果每一种精神病理都是冲突和防御的结果,为什么只强调歇斯底里呢?
防御具有强迫性;它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起作用,针对可能对自我产生不愉快影响的冲动。在《精神分析学新导论》中,弗洛伊德(1933a)只提到了四种真正重要的防御:压抑、升华、替代和反向形成。
弗洛伊德(1925j)在《性别解剖差异的一些心理后果》一书中将否认描述为一种过程,存在于男女儿童中。与压抑相反,这种防御可能是成年人精神病的出发点:神经质的人压抑本我(本能)的要求,精神病的人否认现实。
随着对恋物癖的研究,弗洛伊德(1927e)开始发展否认的概念。
在随后的作品中(“防御过程中的自我分裂”,1940e;《精神分析纲要》,1940a),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分裂的概念伴随着否认。
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 1961)在《自我与防御机制》(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一书中详细讨论了来访者的心理防御机制。
安娜·弗洛伊德假设防御作用的领域非常广泛;它们不仅可以对抗来自内部的危险,还可以用来逃避来自外部世界的危险。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否认恐惧或痛苦的真正来源的存在,自我防御限制了自我的功能,因为它扰乱了自我批判性地检查现实和识别客体的能力。
根据安娜·弗洛伊德的说法,这种防御不仅是病理机制,而且在与年龄相关的变化中也会出现。例如,在青春期,理智化和某种禁欲主义倾向有助于使个人与即将爆发在他生活中的本能冲动保持距离。
自体心理学(海因茨·哈特曼,恩斯特·克里斯和鲁道夫·洛温斯坦)采纳了安娜·弗洛伊德的观点,即生理类型的防御措施逐渐成为真正的防御机制。自体心理学将防御概念定义为自我可以用来将本能需求与外部现实相结合的适应性功能。
克莱因提出了一种彻底改变防御措施的方法。对她来说,防御是不可避免的心理成长阶段,目的是让不成熟的自我走上发展的道路;原始的防御实际上保证了这个完整的小自我将会成熟。《儿童心理分析》(Klein, 1950)中描述的许多案例都遵循这种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源于本能冲突,而克莱因认为防御是为了调节或投射个人外部的过度焦虑,从而保护自我。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同时是对焦虑的防御和与客体相关的特定方式。防御可以等同于原始机制,因为它们服务于不成熟的自我;当它们不再对发展有用时,它们就变成了病态。
一般来说,梅勒妮·克莱因所描述的防御是精神病性防御,而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是神经性防御。然而,我们必须明确克莱因谈论的是一种精神病类型的防御机制,而不是疾病或精神病状态。
克莱因在“一些分裂样机制的注释”一文中描述,投射性认同意味着将主体自我的部分投射到客体中。通过这种方式,投射的人感知到自己与被投射的客体是一致的,而被投射的物体也包含了被投射的自我的部分,甚至感觉自己被投射的物体所控制。
关于投射性认同的详尽描述可以在文章《论认同》(Klein, 1955)中找到,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朱利安·格林的小说《如果我是你》(1950)。主人公法比安是一个陷入危机和抑郁的人,他进入了一个他羡慕的人的身体,获得了这个人的品质。不过,在多次重复这种经历后,他变得越来越贫穷,最后感到幽闭恐怖。最后,法比恩不得不进行一场复杂的手术,以重新拥有他原来的身份。
克莱因告诉我们,由于投射性认同的影响,主体的自我变得贫乏,因为它将自己与投射的客体混淆:出于这个原因,她认为这种操作是一种防御,而不是一种交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