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亲情故事

原标题:“优教”语文:《背影》等六个课堂教学案例

当代散文作家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一文,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于是我把《鼎湖山听泉》放在单元的最后一课来学习,究其原因,是我以为文章极好。

首先是对课题的赏析,和学生一起体会“听”的妙处,举了鲁彦的《听潮》来印证“听”泉的审美价值,和学生一起想象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听”,学生微闭双眼,幻想进入听泉的如梦世界。在指导学生朗诵第一段后,我提出两个问题:

1.开头两短句在写作上有什么意义?

2.第一节的主体部分为什么要那样写?

这两个问题里,第一个问题目的是要告诉学生写作散文如何开头;第二个问题是要和学生一起赏析作者的匠心所在和蕴涵的美。

在第一个问题引导下,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散文的开头方式。

第二个问题:师生一起去思考“听”的原因,寻找作家的思想。在课堂上,能寻觅到作家的思想是很幸福的事情,让课堂洋溢在一种幸福的感觉里,这或许就是语文课堂的魅力。

我以学生的口气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作家这样写,老师在课堂上讲出很多他们这样写作的道理,作家写的时候是这样想的吗?学生都睁大眼睛等待我的回答,确实是这样,很多学生不相信老师上课时讲的那些,是作家自己想在文章里想表达的思想。

我上完课以后,回忆起第二个问题,觉得是提得很美的一个问题!

我说:“同学们看过打‘烤牌’(苏北地区的一种烧饼似的食品)的人吧?他们是很熟练的。如果叫我们现在去打‘烤牌’,一定很生疏。因为他们以此为生,已经掌握了其中的技艺,可以说是普通人的‘打烤牌专家’了,我们相信他们打“烤牌”时候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是最好的。”

“作家和他们一样,不过是以写作为生,所以,他们每一个词句运用也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不可能是随意为之,那样,怎么又能叫作家呢?”

学生听了我的解释都会心的笑了,这么复杂的一个思想问题就怎么解决了,学生听得轻松。

[文本示例]:

朱自清的《背影》里有四次描写“流泪”之处:

1.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2.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课堂教学实际]:

在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只停留在分析这四次流泪的感情表达上,也就是教学参考书上所分析的“悲哀的泪”、“感动的泪”、“惜别的泪”、“思念的泪”。笔者以为,作为作家精心刻画的四次流泪仅仅点拨在这个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是更深入到作家的构思中。

[教学思考]:

这里,我们似乎该思考一下,语文课堂文本解读中,语文教师点拨究竟该点拨哪些?教师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时候,该把哪些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益的东西传授、指点、引导给学生去领会呢?我想,除了教学参考书上经常提到的感情表达,还要重视文章结构的领悟与引导。

就这四次流泪而言,还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去和学生一起探究。

第一,从时间的角度,悲哀-感动-惜别-思念,这里面有没有时间顺序呢?肯定是有的,作者这样设计的流泪,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环境里表达的不同的感情,可以看到作者也让这四次流泪区别了事件发展的不同时间和地点,是有意为之。

第二,从结构照应的角度。凡是作家作文,都会注意照应,这是构思严谨的一个重要表现。可见作家在行文中,不是随意让眼泪流出来的,有创作的思考。

这样两个角度加上教学参考书上所提供的答案就是三个角度,我觉得这样的点拨可能更贴近作家的心灵。看来,语文课堂的点拨需要寻找不同的角度,而不是拘泥于教学参考书。只有教师自己深入文本,用自己的语文经验走进作家的心灵,才能真正带给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

[延伸质疑]:

发现了一个问题:教学参考书对文本的解读似乎更重视内容与情感表达,而对文章的构思解读相对较少。即使有了结构的分析,也大多是按照一些文章作法上的说法做一些人样文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想,可能与编书的教师职业有一定的关系。编写教材的基本没有作家,大多是学者或教学研究专家。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是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注重的是“文以载道”。虽然近年来受到海归派的影响,向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转变,但骨子里还是传统的语文学习。还是把“道”放在主导地位上,而对于文法一直有些鄙夷:以为语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的。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在课文分析的一些资料里,很少能看到一些有创新的关于文章构思的解读。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个高明的作家,在他的文学作品里都会设有细节。那么作为解读作品的读者,能否把握准确作品,其关键就是能不能把细节把握住。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欣赏的,也该是细节,换句话说,教师“精讲点拨”的要点之一,该是文本细节。笔者以朱自清的《背影》的一个课堂实例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经典文章,我最近听了学校里一位青年教师的教学,我感觉她把握细节就比较好。

在和学生一起解读文本到最精彩的那段“买橘子”的背影时,该教师没有花费很多时间去研究“背影”,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究父亲穿的衣服:“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这里和课文后面的一句"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是照应的,为什么要强调是‘青布’呢?”学生们在略做思索后就有了答案:贫穷、丧事。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把“买橘子”和我的“紫毛大衣”做对比,同样达到了“父爱”的效果。

教师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去谈背影,我想有两个原因:

一是这里已经是所有教学辅导书上都有解释的段落,所以不去重复讲解。既然学生会了,你还去“精讲点拨”,那还叫“精”吗?需要你“拨”吗?但很有多教师有一种强迫症:就担心所谓的教学重点学生不会,这样的强迫症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比比皆是。

二是教师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教师体悟到了细节的作用,把握了细节,实际是走进了作家心灵世界,深深揣摩了作家的构思。一个高明的读者,就是能体察到作家所设的细节,这样,你才可能是“高山流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能把握住作家最细微的思考,你不正是抓到了点子上了吗?也许有人说这样是不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我觉得不是。试想,一个模仿秀能把被模仿对象的细节都模仿到极致,怎么能说他其他地方学不象呢?你把作家最细微的一点都抓到了,实际就是抓住了他的思想的关键。

所以,我想,教师在课堂上解读文本的一个关键是要能抓到文本中的细节,这个细节最好是你自己发现的,这样你才能讲出其中的味道,品尝到发现的快乐,这样的讲才是真正的“精讲”。

最近听了一节散文课,课题是《济南的冬天》,听课的过程中,我就在思考: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把散文课讲的更美些?特别是写景抒情散文,该给学生编织怎样的梦境呢?

首先,教师要学会用优美的语言去读散文。在中学阶段所说的散文是和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春》等。可以说,散文是一种文学味道很浓的文体。语文课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文学课,既然是文学课,就要上出文学感觉来,就像散文这样的文章,我们就必须有最起码“读”的能力。作为学生的榜样,读出教师水平来。教师能读出散文的味道,对学生激励作用很大。

今天,很多学生接触真正的朗诵的场面很少,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好多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很难找到朗诵好的学生。原因很简单:学生们接触到的朗读生活经验太少了。在学生们看来,朗诵就是拿腔拿调,是一种非常规的语文学习生活。这样的看法在中小学里比比皆是。所以,在教学散文时,教师要把自己朗读的功夫拿出来,这样才可能构建一个有文学味道的课堂。

其次,教师要用文学的语言去解释课文。所谓解释课文,不是叫按照教学参考书给我们的那些资料去肢解课文,而是用自己形象生动的语言去和学生沟通,把课文中那些文学元素形象准确的表达给学生,这样,学生才可能接受到文学教育,否则,教师用很枯燥的语言把课文美丽的意境讲给学生听,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把教师的语言转化为课堂笔记。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美可言。

语文课堂上,教师语言应当有文学涵养。比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文章中有关于“小摇篮”的比喻,这里,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好好的去想象“小摇篮”和济南的冬天有什么联系,这个联系肯定是很密切的,要不,作家就不会那样形象的写出来。既然作家写出来了,说明他当时真有这样的感受,假如,我们也能领悟到这样的感受的话,我们——教师和学生不就是走进作家心灵了吗?和文本进行对话不是在口头提一提就算了,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

我觉得,能把课文描写的情景复原,想象到自己的头脑中,这样的过程就是一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有了这样的想象能力,一旦有了激发灵感的机会,学生也能写出很美的文章。

再次,用“立体”的语言去解读课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学生看来,一般都显得比较“空洞”,这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与学习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年龄一般是12—15岁,这个时期学生思维还是比较简单,抽象思维还在启蒙阶段,他们还缺乏对生活中美的概括能力,往往是看到什么景色就单纯感觉到一点,不能将以往看过的景色与眼前的景色进行融合成一幅更理想画面。到了写作时候,头脑的再现能力也很薄弱,所以,初中学生写不出很好抒情散文的原因也在于此。

面对这样年龄群体,我们最好用“立体”的语言去和学生一起研究文本。比如在“薄雪覆盖下的小山”一节中,教师运用画简笔画的方式,再现散文描写的画面,用形象的语言告诉学生作家描写的情形,引用“一切景语皆情语”很浅显的文学评论帮助学生理解。有这样形象的语言,浅显的佐证,还有教师的一些合乎实际的体态语,学生基本上在自己的头脑里能够再现作家描写的画面,而且是一种文学形象的再现。笔者以为,这就是真正的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家的心灵。

《海燕》是一篇“老”课文了,我是这样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的。

1.课时安排为一节课。在过去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都是两节课完成,主要是老师“讲”的太细致,所有的字词含义、作用基本都讲的无一遗漏,一节课下来,学生把书上空白处记得满满当当。在老师看来,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把语文课上得扎实了。今天看来,这样语文课堂实际上做了很多“无用功”。

那么设计为一课时,我们该如何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呢?

2.教学方法设计。我觉得主要是朗读法,如果只说朗读法,大家可能会觉得很抽象。《海燕》是一篇文学味道浓郁、抒情很激烈的散文诗,如果语文教师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这首诗,可以说是“对牛弹琴”。有两层意思,一是弹琴者不问对象,当然牛不会懂,作为语文老师,对初中学生大谈什么象征手法、现实主义文学,听者如何能懂,别说学生了,就我们这些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师,谁能把“象征”说个清楚明白?所以,教师“满堂讲”在这篇课文中行不通;二是学生语文基础还很单薄,我们没有必要让他们去听懂你弹得很艰深的“琴”。也就是说,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文教学还是要立足于浅显易懂,或者用浅显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语文基本知识,从而逐步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很自然就能受到其中情感的感染,自己就能体会到海燕的“勇敢”了。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去讲解一些含义,学生掌握起来就顺理成章。

3.强调散文诗写作背景,随着课文逐步加深,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我们要更多的关注文章写作背景,作家写一篇文章一般都是有着特定的写作动机,写作动机不了解,读者就很难真正把握文章的整体,就《海燕》而言,假如学生不去了解一些1901年的俄国社会情况,就很难理解高尔基为什么运用象征手法来写海燕,也很难理解为什么文中的自然现象和动物都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也就是说,背景在这篇文章中是必须讲的,否则,学生只能死记所谓的象征意义了。

4.象征意义还需要教师好好的“讲”,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学生首先不了解象征手法是何物,其次是课文通篇运用象征,这里就有一个整体象征的问题,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清楚,哪些是“好人”,为什么象征“好人”?哪些是“坏人”,为什么象征“坏人”?把象征意义搞清楚了,文章的基本意思就理清了。

当然,这样一篇经典作品的教学方法还很多,笔者仅仅是一种尝试,在尝试中体会着如何去落实新课程理念,在不断探索中让学生慢慢提升语文基本素养。

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我是这样设计的。

1.复习上一单元的几篇古诗文,篇目是《陋室铭》和《诗词曲三首》,复习方法是齐背、默写、抽学生上黑板默写、同桌互相批改。

设计理由:《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篇内容浅显的说明文,一课时时间不够用,两个课时又过于宽余,所以,设计10分钟左右的复习,是让课堂的空白时间更有效。另外,有关古诗文也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需要“曲不离口”的经常历练,对于提升语文教学成绩也是大有裨益的。

2.回顾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重点?学生回答,一共提问了5个,学生相互补充,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

设计理由:初中学生自觉学习意识不强,特别农村学生,家长基本无暇顾及学生学习,教师必须利用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做必要的复习,否则,可能是今天学,明天忘。

3.新课教学:内容:课文的第四节和第五节。

教学重点:和学生一起研究“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

研究话题:1.“海市蜃楼”和“鸣沙”形成原理——这是说明对象的特征。2.引用民俗来说明——-体现小品文的文艺性特点。注意咀嚼几个数字。

教学情景:

在探究第一个话题时,我和学生一起回忆生活中的例子,在东海到温泉的路上,从峰泉路口向北,中午11点以后,坐在公交车上就能看到前方有“水”的现象,这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和“海市蜃楼”是一个道理,通过这个例子的讲解,学生基本都能理解“魔鬼的海”是怎么回事情了。

“鸣沙”现象,主要强调现象形成的时间和环境,教师以自己亲身去过甘肃鸣沙山经历带领学生走进现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重点词语探究“约100米”等几个词语。

存在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忽略了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引导,比如列数字中几个模糊数字的讲解,“据说“一词的理解等,这是说明文教学中应当注意的。

2.对于“海市蜃楼”的讲解还不透彻,特别是第四节的最后四行,似乎解释的不够清楚。这些跨学科的知识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再进一步注意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要不,上课的时候真的有些“捉襟见肘”。

责任编辑: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