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亲情故事

一年前我发过一篇专栏表达对《知否》的喜欢,当时还没有播完,但有一处让我越来越不舒服。

《知否》最大的问题,是故事缺少说服力和感染力。剧里对明兰这个角色,着重渲染了她的可怜和手腕,然无交代其过人之处。要说貌美、聪慧、可爱,明兰比不过其他女性角色(此处指人设,不针对演员)。角色不真实,成为主角时就没有说服力。观众亦难以从这样的明兰身上获得共鸣。

《清平乐》有了改进。仁宗岀场时,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在前三集和太后晏殊王曾的一次次交锋中学得思虑周全、懂得大局为重。这个变化是合理的,这样的角色才真实。

这是剧情立意的进步。

《清平乐》的改进不止这一处。镜头继承了《知否》一贯的美学体系,但在服装上有了改进。

服装是《知否》的短板,颜色饱和且制式不一,小秦氏的深紫、林小娘的桃红、如兰的荧光绿、齐衡的立领,都很大地影响了我的观剧体验。还好,《清平乐》的服装更贴近了北宋时期的绘画和文学描写。女性穿的是抹胸加褙子,男性穿圆领袍,戴幞头,不敢说一模一样,但至少感觉对了。

还有被质疑的改名问题。从小说到电视剧,叙事的重点从徽柔怀吉转移到皇帝皇后身上,“孤城闭”这个名字就显得不那么妥当。徽柔任性,所以是被困在孤城里的人,而要讲仁宗的一生,用“清平乐”更好。

按照正午的惯例,再小的人物也有自己的故事,目前只看到第三集,后续应该会把范仲淹、欧阳修、晏殊、郭清悟、苗娘子,甚至演员表里有但还没出场的董秋和、司马光、富弼、狄青、文彦博、包拯等人的故事也拍出来。

不过从《知否》看,张开宙导演的叙事能力,让我捏一把汗。

但无论如何,是该感谢这部电视剧,把北宋仁宗年间的图景呈现了出来。北宋是文人士大夫最为活跃的朝代,繁荣、富足、诗意、风流。

对我来说,能够放心地欣赏这样一幅图景而不必挑剔吐槽剧情,是乐事也是幸事。

PS.我发现了一个彩蛋——第一集出场的那个装疯的“八大王”赵元俨,和《少年包青天》里陈道明演的八贤王,是同一个人,一个人,人……

PPS.本文图源人方微博。

作者的碎碎念:这篇文章严格说来不算完整的“观后感”,毕竟还没有看完,更像是一些碎片的想法,是一个观众对优秀电视作品的期待吧。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