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快乐的,但青春也充满了烦恼。高一男生小郁(化名)的烦恼是:和妈妈在一起,自己竟然有一种莫名的压抑。本来应该是血浓于水的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鸿沟?如何解开心结,静心面对今后的学习与生活?讲述看到他们,心情莫名黯淡小郁(化名,高一男生)
我妈刻意压抑的声音出现 和妈妈在一起很压抑,我和妈妈的关系一直就不太好,是因为我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和妈妈感情不深吗?可身边也有跟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长大的同学,他们为什么不以为然?
妹妹出生不久,妈妈就把我送到了在老家的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很疼我,在他们身边,我一直生活到小学毕业。这期间,妈妈逢年过节或一有时间就会回老家看我,平时也常挂电话,尽管如此,在感情上我对妈妈没什么依赖。
该上中学了,妈妈坚持把我接回厦门,她说老家的教育条件太落后了。虽然我心里不太乐意,但最终还是听从了妈妈的安排。和家人团聚那年,妹妹也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
刚回厦门那年有些难熬。我想念老家的爷爷奶奶还有小伙伴。还好,我上的这所学校的老师很好,同学们也很有趣,我的心情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三年过得好像很快,我顺利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并在学校寄宿,身边很多学霸,学习压力大了很多,生活变得有些机械,作业总也做不完。周末从学校回到家里,如果妈妈都在家,我就习惯躲进房间,妹妹喊我,我才会到客厅里和家人在一块待待。
妹妹肆无忌惮地在家里笑闹、和妈妈撒娇,妈妈对妹妹总是柔声细语,百般宠爱。而他们对我似乎严厉有余,温情不足。单独和妈妈在一起,我会很压抑,有时看到他们,心情还会莫名黯淡。我像是游离在这个家庭的边缘。
我很少看电视,也很少上网。虽然妈妈没有明令禁止,但只要他们在,我看电视或上网就会不自在。平时妈妈除了问问我的学习外,就是问问钱够不够花,而和妈妈,我似乎无言以对。
很羡慕妹妹在妈妈面前无拘无束,而我做不到,这让我难受。在我和妈妈之间,好像有一道鸿沟。我该如何克服这种心理障碍,静心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点评爱无亲疏,心有远近林瑛(厦门湖滨中学心理教师)
从四岁到小学毕业,小郁当了八年的留守儿童,有爷爷奶奶的疼爱,妈妈有时间也会回来探访,平时也挂挂电话关心一下,却依然有了缺憾。小郁说“在感情上,对妈妈没有什么特别依赖”,是没有依赖,还是不敢依赖?
妈妈的温暖和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也替代不了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若长期缺乏同妈妈沟通交流的机会,而其他监护人又替代不了妈妈正常情况下提供的亲情温暖和关爱,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内向、孤僻、自卑敏感的心理,导致孩子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缺乏。
我妈刻意压抑的声音出现 和妈妈在一起很压抑。值得庆幸的是,在小郁身上看不到最糟糕的自暴自弃、不求上进、散漫叛逆这样的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的问题,他进了一所好的初中,在良好的环境下,适应了厦门的学习生活,还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不过在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看出一丝自卑、一点孤独,还有小小的敏感和脆弱。
在外地的妈妈平常很少与子女沟通,只有在节假期间回家,妈妈在此期间无法关心教育孩子,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长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一旦孩子回到身边,出于“补偿”心理的作用,就容易出现管束过严或者过度宠溺两种极端表现。
小郁的妈妈,显然是前者,所以从小在妈妈身边长大的妹妹,可以肆无忌惮地笑闹、撒娇,而身为长子的小郁却做不到。时间,不会改变妈妈与子女之间的爱,却拉开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建议要相信妈妈是爱自己的
留守儿童缺少最起码的与妈妈的沟通与交流,回到妈妈身边后,都会面临重建这种沟通的难题,而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孩子、妈妈乃至社会共同的努力。林瑛老师建议:
孩子:学会自信、自立、自强
了解妈妈的心理,相信妈妈是爱自己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自信,相信自己是值得妈妈关爱的,妈妈也必然是爱自己的,他们只是缺乏正确沟通的渠道和方式。作为孩子,要摆正心态,主动与妈妈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做到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