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情感天地

   恩爱的父母,可能是正面的教材,看着父母亲“秀恩爱”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想,以后我也要找个像父亲或母亲一样的亲密爱人。

  而不够恩爱的父母,往往会成为反面教材。那些认为父母之间不存在着真爱的孩子,在成长的耳濡目染之中,对于爱情,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认知。

  例如,告诫自己以后千万不能找一个像父亲或母亲一样的伴侣;对爱情缺乏信心,对异性存在着偏见或敌意;否定自己对于爱情的需求等。

  父母的日常互动、关于爱情的观点,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

  电影《前度》中的周怡,父亲早逝,母亲经常告诉她,最喜欢的那个,永远都不是身边的那个。

  周怡带着母亲“爱的箴言”,面对爱情时,习惯性地缺乏自我反思,总是期待在重新选择中寻觅到真爱。

  直到母亲旅游归来时,才重新解释,“我没说过身边的那个不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个,我是说,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已经不在身边了。”

  你如何被父母的爱情模式影响?

  很多人在谈到自己失意的爱情故事时,会带出父母失意的爱情故事。

  他们经常从两代人的故事中,寻找出千丝万缕的关系,最后大致得出的结论是,自己深受父母爱情故事的影响。

  例如,从小目睹了父母亲吵架的孩子,长大后发现难以和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父亲经常对母亲施暴的孩子,最后找了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丈夫结婚了等。

  对他们而言,父母亲亲的爱情故事像是一种命运式的诅咒。父母亲亲失意的爱情故事,是如何给孩子带来心理影响的呢?

  归根到底,常常表现在父母亲未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例如,孩子因为没能得到父母亲亲足够好的照顾而难过、失落;孩子因为父母亲亲感情的恶化而提心吊胆;孩子因为未能改变父母亲亲的感情而沮丧、自责等。

  目睹、经历了这揪心的一幕幕,孩子往往表现出:缺乏安全感;过早地承担了不该属于自己的责任;在爱情观上,认同了家长中的某一方,带入了一些偏见等等。

  种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在意识与潜意识层面影响着孩子日后面对爱情时的选择及相处模式。

  父母的爱情故事,只是千千万万故事中的一个

  因为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孩子们在面对父母的爱情故事时,往往会有强烈的代入感。例如渴望父母感情改善,为其中一方抱不平等。

  事实上,世间有万千个爱情故事,而父母亲的爱情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

  假如能够褪去我们自身的角色,回归到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我们会发现,在父母失意的爱情故事中,他们彼此在情感经营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其中,往往不是一方单方面的过失。

  父母本应该处理好的关系,却处理得不恰当。伴随着多重关系的卷入,孩子直接或间接地成了受害者。

  有多少父母因为常年吵架,疏于对孩子情感上的照顾;有多少父母会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只为把孩子拉到自己的阵营;有多少父母对孩子灌输了消极的爱情观……

  对孩子而言,想要打破父母爱情故事的“诅咒”,首先自己要能够从他们失意的爱情故事中解脱出来。

  属于你的人生,可以为自己而活

  父母的爱情故事属于他们,而自己的爱情故事,是由自己书写。明确两者的界限,才能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电影《念念》中的育美,生活在父母悲剧式的爱情故事中。父亲性情懦弱却又暴虐,常对母亲施暴。后来母亲带着育美改嫁,却因难产而死。育美从小对父母亲怀有深深的怨恨。

  长大后的育美带着对父母的怨恨,与男友阿翔相处时,感情一直处于紧绷争执中,当得知自己怀孕后充满了恐惧,害怕男友不接受,担心自己不能做个好妈妈,终日惶恐而不安,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

  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后,育美在意象中见到了当年弱小的自己,感受到了来自母亲的爱,终于在内心深处与母亲达成和解,走出母亲死亡的阴影,选择了相信爱情,相信自己。最后她顺利生产出一个健康的孩子,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如同育美一样,当明确了自己与父母的界限,将彼此的故事分离之后,自己也将获得更多心灵上的自由。

  走出悲伤,要经历的三阶段

  面对父母失意的爱情故事,如果自己仍旧有过多的情感卷入,则需要将卷入的情感抽离出来,与父母和解。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