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回到被爱的每一天》中,艾伶因为母亲去世不到半年,父亲在未征求自己意见的情况下再婚,对父亲产生了怨恨,觉得父亲不爱自己,并怀疑父亲是否真的爱过母亲,带着怨念离开家乡小城,只身北漂。
北漂的过程中,艾伶认识了善良、温和、包容、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的姜和,两个人坠入爱河。相爱的每一天,甜蜜而美好。
姜和对艾伶情感上的呵护、关怀,及循循善诱,让艾伶能够尝试着主动走近父亲,观察父亲日常生活的点滴,与父亲交流,最终深刻地理解了父亲,与父亲得以和解。对艾伶而言,与父亲和解,是属于她全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
那些受到父母亲失意爱情故事伤害的孩子,如果仍旧对父母亲亲怀着怨恨的情感,在属于自己的故事里,通常也会带入阴影与恐惧。
对他们而言,要真正走出过往的创伤,通常需要经历“怨恨-和解-新生”三个阶段。
1.怨恨
在这个阶段中,作为受害者,自己对父母的一方或双方心怀怨恨。
可以说,对父母亲的怨恨是很多人在成长中可能会出现的情感。很多人走不出父母亲的爱情故事的套路,也是因为依旧带着卷入式的情感,停留在这个阶段。
其实,怨恨并非完全消极的情感,怨恨的背后,隐藏的是对得不到的爱的渴求。爱有多深,恨有多浓。
例如,一个长期目睹了父亲对母亲实施家暴的女孩,从小对父亲恨之入骨,然而长大后却在冥冥中找到一个有家暴倾向的丈夫结婚。透过怨恨的情感,我们能够看到其潜意识里对父爱的渴望,潜意识中依旧带着想改变父亲的想法。
假如怨恨是真实存在的,或许我们不需要急着去否认,去逃避,去掩饰。更重要的是能透过怨恨的情感,看到父母亲失意的爱情故事的背后,那个幼小的、带着创伤与对爱的渴望的自己。
2.和解
在这个阶段,能够通过与内心深处的父母亲亲得以和解,不再沉溺于对父母亲亲的怨恨之中。
和解的前提是表达,深埋的怨恨只有在内心深处被充分得以表达,承认怨恨,并释放出来,才能得以解脱。承认自己是受害者,看到自己的创伤,才能够疗愈自己。
与父母和解,意味着能够站在父母各自的成长框架中看待他们的关系,看到父母曾经也是受害者;
与父母和解,意味着能够明确界限,把父母爱情故事的主导拳还给他们;
与父母亲和解,意味着真正放下对他们的怨恨,承认自己渴望他们的爱并从内心深爱着他们。
与父母的和解,并不一定需要在现实层面上来进行的,很多时候通过在内心深处深刻的情感体验与表达即可达成。这也是很多人通过催眠或参加了家庭系统排列后,能够放下自己过去的怨恨和执念的原因。
3.新生
在这个阶段,从父母亲的爱情故事中解脱出来,还原自己的视角,书写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
新生,是承认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求,敢于面对和追求亲密关系,张开自己的怀抱,迎接爱情的拥抱。
真正的新生,是吐故之后的纳新,不再沉溺于过去的爱恨情仇,不再沉溺于对未来情感的焦虑与恐惧,而是真正地活在当下,跟随内心的真正的声音,开启属于自己的全新的生活。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寻觅一个能够给自己带来足够安全感的伴侣,同样有助于自己走出父母亲情失意的爱情故事。
在爱情中,当对方有足够强大的安全感时,可以包容、滋养、修复自己内心的创伤,让自己更深信爱情,从而放下内心的怨恨,与父母亲和解,与自己和解,进入一段真正亲密的关系中。
把父母失意的爱情故事看作一部电影吧,也许电影剧情并没有那么美好,让我们一度潸然泪下。不过当我们理解剧中的主人公时,回归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中,我们依旧能够相信爱情,相信我们能够寻觅到属于自己的亲密爱人,书写属于自己的爱情篇章。
愿创伤随着成长修复,怨恨随着岁月化解,幸福贯穿专属你的爱情故事。
作者|郑秋强,暖男心理咨询师,一枚有意思的文艺青年。微信公众平台:PSY小强(ID:psyzqq)。
···
小时空修心课,今晚更新
本期主题:戴面具那么累,为什么不能心安理得做自己?
本期内容: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可不可以不要说强势的话,不要说狠话。不过,当需要为自己划定界限的时候,我们必须用行动表示出来。换句话说,你要忍得住一时之气,然后还是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
希望大家能够在心里找到那片乐土,能够让你在那里心安理得的做自己。
记得,理直气壮的为自己划清界限,不过不要说狠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