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妈妈在一起,真好!” 晚上没开灯把儿子当老公 打工和妈合住在一起
湖南日报记者周小雷通讯员何云雄
2月1日是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从这天开始,乡下外出务工的人逐渐增多。
这天大清早,江永县(市)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10岁的小群智就早早起床了,“黏着”他的妈妈何新翠寸步不离。
“妈妈,本年你真的不出去打工了?”
“孩子,真的不出去了,妈妈要一直陪着你们姐弟俩长大。”
在得到妈妈的肯定答复后,小群智稚嫩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以前是没办法才出去打工的,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哪里舍得啊!”何新翠告诉记者,她和丈夫在东莞已经打工9年了,在女儿3岁、儿子1岁多时就交给了爷爷奶奶带,每年过完春节,孩子们总是紧跟不放,生怕悄悄走了,那时心里最难受。去年5月,得知家乡变化很大,每个村民都在村里做事,于是赶紧回家向村旅游公司报到。
返回家乡后,何新翠参加了村里的表演队,每演出一场50元报酬。平时,村旅游公司安排种油菜、向日葵、蔬菜等,80元一天,7个多月赚了近3万元。何新翠高兴地对记者说,去年省民正厅驻村扶贫工作队还帮助她家种植了夏橙、冰糖橙等10亩优质水果,再过2年就可挂果了。2016年底,丈夫欧阳明敢也从广东回来了,本年准备把这片果园管好,陪着老人、小孩安心在家过日子,再也不去外地打工了。
据了解,本年春节后,江永县(市)兰溪瑶族乡勾蓝瑶村像何新翠一样不外出务工的村民就有五六户人家。两年来,省、市、县(市)联合帮扶勾蓝瑶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产业,给村民创造了在家乡创业、就业的机会,实现了“一年脱贫,两年翻番”的扶贫目标。2016年全村接待游客达80万人次,同比增长75.6%,实现综合收入600多万元,同比增长60%。
“勾蓝瑶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少,孩子们耽搁不起,不仅需要社会的关爱,更应该得到亲情的呵护,只有本地经济发展了,才能逐渐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兰溪瑶族乡檔(委)带领李永甜说。
3月1日早晨8点半,3岁的小浩浩一觉醒来,发现妈妈不在身边后,哭得撕心裂肺,一直嚷嚷要找妈妈。奶奶安慰他说:“妈妈去赶集了,一会儿就回来。”
听到弟弟的哭声,8岁的涛涛也醒了。涛涛显得很失落,但没有哭,他知道奶奶说的话是在“哄”弟弟。
此时,在从江苏邳州开往常州的大巴上,妈妈杨玲几度哽咽。她在QQ空间发了一条状态:“每一次离开两个儿子,心都无比的痛,不过又有什么办法,不出去打工怎么赚钱?”
杨玲家住邳州农村,在生下二儿子浩浩后,她就和老公一起去了常州打工。他们,是全国2.7亿农民工的典型代表。据统计,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近50%。
孩子不爱学习
妈妈决定回家
2月17日,知道妈妈今天要回家了,杨玲的大儿子涛涛不时从家门口的马路向北望,恨不得马上迎上去抱住妈妈。这一年中,接到妈妈电话时,他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
而3岁的浩浩由于一年没见到妈妈了,当妈妈到家时,他一直不敢往妈妈身边靠。“每次回家,浩浩都不认识我,得过一天才能慢慢想起来。等他知道和我最亲时,一刻也不让我离开他。”
杨玲告诉记者,其实这一次回家,他已经打算在家陪儿子了。“老公本年没回家,我自己回来了,当时我就和老公说,以后就在家看孩子,不出去打工了。”
杨玲之所以作出这一决定,是因为去年11月份,涛涛的奶奶和她说,“涛涛不爱学习,我也不会教,数学题很多都做错了。”杨玲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不安,她就和老公商量能否把大儿子接到常州来上学。
于是,杨玲就到常州当地教育部门进行咨询。“像我们这种外来工的子女要在当地上公办学校,必须要有相对稳定工作的证明,还必须有符合户籍所在地的计划生育正策的相关证明,但这两个证明,我们一个也拿不到啊。民办学校倒是可以上,不过太贵了。”
“我在一家民营食品加工厂工作,厂子就几十个人,根本不和我们签合同,也没有上社保,我老公在菜市场干活,更不可能有相对稳定工作的证明。况且我们属于超生,也没法开计划生育证明。”杨玲说。
回家后
陷入两难选择
在外打工的日子里,杨玲坦言,每天都想儿子。“一听涛涛和浩浩说想我,我就想哭。”
但回到家之后,残酷的现实又让杨玲陷入了是留在家里还是外出打工的两难选择。“我一到家,发现我们村子里盖了不少新楼房,还有四家已经把旧房子拆了,等着过年之后盖新房。”
“别人拆的旧房子都比我们家的房子还好,你说我们怎么没有压力?”杨玲说,“现在农村找对象基本上都要求男方有两层小楼,如果没有楼房,连相亲的机会都没有。”
据记者了解,在当地农村,盖两层楼房加装修的话,大概需要25万元左右。而杨玲有两个儿子,如果两个儿子都考不上大学的话,得盖两幢楼房,需要50万元。50万元对家境平平的杨玲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