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情感天地

 

  因为现实也因为文化的关系,中国的孩子,一直生活在无微不至的关心里。因为一直的关心,所以孩子远行之前,必然牵肠挂肚,放心不下。这情形,真有点像汪国真的小诗《母亲》:

  盼望着/盼望着/盼望着果子成熟/成熟了/又怕落下来。

  孩子就要上大学了,欣喜之余,不日之后,好多父母的微朋友圈里,也将会出现龙应台目送式的忧伤: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象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不过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孩子长大,会自己的理想,也会有自己新的生活,离开原生家庭是一件迟早的事情,而上大学则是迈出的第一步,做家长的该做些什么?

  暑假期间,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我们担心孩子的自理能力,有着文化的基因。

  一位初到中国的老外,快到放学的时间经过一所小学的门口。他被眼前熙熙攘攘的场景搞晕。不过他依然好奇:“你好,请告诉我你们在做什么?”“接孩子。”“为什么要接孩子?”“因为大家都这样。”被问的家长平静而不屑。“每家都这样吗?”“家家都这样!”“今天是特殊的日子吗?”“不是。”“这些孩子住的远吗?”“不远,就住附近。”“住得近,为嘛还要接?”“这个我也说不清,我们这儿都这样,不但要接,还要送。”“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老外想不清楚,“在我们国家,孩子上学很少接送。”“那是你们国家,在中国就需要接送。”“在中国就得接送?”老外迷茫的摇着头,蓝色的眼睛中充满迷惑和不解。

  这的确是中国一直以来的现实,因为学业也因为安全,上了学的孩子,即使从家到学校,只有几步远,也要在家长的陪伴下来来回回。直到升入高中,有些同学住校。

  但住校的日子,依然是被严加管束的日子。每一年总被热炒的毛坦厂和衡水中学,推崇的都是军事化管理,时间精确到分钟。全国各地的许许多多的高中也都是一样,以高考为中心,除了学习,一切皆被包办。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孩子欠缺自理能力,也缺少自我保护意识。

  所以高考结束,要上大学,许多中国的父母又开始新一轮的焦虑。

  之前有一个故事,看背景,应该是诞生的很早,至少是在电话和手机普及之前。

  儿子上学之前,家长为自己准备了好多封家信,信的内容只有“一句钱够不够花?”然后有abc三个选项:A.够;B.不够;C.差不多.此外,他又写了许多有地址邮编的信封。孩子上大学后,竟然好久没有来信,望眼欲穿的父母等啊等,第一个月没有来信,第二个月也没有来信,焦急的父母匆匆赶到学校,找到儿子一问,才知道儿子把所有的信和信封都丢了。

  这个虚构的故事,到今天依然折射的许多家长的焦虑,确实,我们现在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依然差。

  许多家长们,看到高利贷传销和大学校园霸凌的种种新闻,总是担心。

  他们盼望着孩子,奔赴新的生活,去理想的大学,却又担心孩子自理能力不足。人世间许许多多的风雨,你不舍得让他淋,早晚有一天,他也会自己面对世间的风雨。就像高考的时候,太阳烤着你,考题烤着他。你只能为他焦急,却无法为他/她答题一样。

  那么就从暑假开始,让孩子学着洗碗,让孩子学着做饭,让孩子去找一份能做的兼职,体味赚钱的甘苦……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