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教育孩子这件事儿上,老关感到自己不但尽到了父亲责任,而且超出了要求。尤其是儿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老关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不管有多忙,老关总是让自己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来陪伴儿子,不管是监督儿子做作业,还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甚至是请假来陪儿子天南地北地浏览名胜古迹,自然风光,讲解名人典故——为此,老关还啃完了厚厚的范文澜版《中国通史》。
而儿子也一向让老关感到骄傲。
从升入上海市一家重点初中之后,老师的赞誉一直没有断过——学习优秀,成绩上乘,而且还担任了数学和英语双科课代表。并且儿子还热衷于课外活动,成为篮球队的主力前锋。
一切都是如此完美。
直到这个完美的假象被一语击碎。
为了儿子的未来和自己事业的进步,老关一家移民到了澳洲。他把儿子送入名牌私校——布雷顿文法学校就读,并起了一个英文名字Ken(肯)。
入学第一天,学校负责人引领老关和儿子参观了规模宏大的校园,并且讲解了布雷顿的三大教学价值观:一是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二是用21世纪的学习环境和技能来武装学生;三是教授孩子成为成功人士。
老关深为赞同,这正是他期待儿子所要达成的目标。
然而,一个月后,儿子的老师约见老关,给老关一个措手不及的“见面礼”。
他说,“您的儿子Ken缺乏教养!”
老关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乖巧和骄傲的儿子身上会贴上这样的标签。
老师接着说,“Ken学习成绩很好,但这并不重要!学校培养的是完善的人格,而Ken在这方面缺失很多。”他说,Ken不懂礼貌,没有社交礼仪;不肯帮助他人,特立独行;不尝试不擅长的事情,自卑固执……缺乏一个绅士应具备的素质。
老师说,Ken并非特例,很多中国来的孩子多是这样。以后,希望学校和家长联手,制定详细的计划来系统培训孩子的人格教育。
老关冷静下来,回想过往这么多年的儿子教育,意识到也许老师真的是对的。这不能简单地判定只是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别,而是蕴含着更为深刻的内容。
这让我们警醒!
目前,我们的教育虽然正在向素质教育迈进,但“分数至上”的指挥棒仍然在发挥着巨大效力,所谓素质和人格教育都只是“佐料”而已。
Ken需要补上人格教育这堂课,我们的教育难道不需要补上这堂课?
孩子步入青春期之后,对个人的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以及随着认识所树立的价值体系都只是刚刚起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转型,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惶恐和不安。
如果我们不重视孩子的全面人格培养,就会犯老关和Ken一样的错误。
西方教育重视青春期孩子的人格教育,其实中国传统教育也不乏同样的理念。
孔子说,“有教无类”。人和人之间区别并没有太大,只要进行全面培养和“因材施教”,那么,就会“天生我材必有用”。
公元前一千年,周代就提出“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曾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可进入21世纪,除去口号之外,我们却很少看到全面人格教育真正的实践。
所以,青春期教育是摆在我们家长和教育从业者面前一道绕不开的难题。
但,这道难题有解!
老王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孝子,何以为证?他照顾他瘫痪在床的老母亲十年。
每天下午,小区里的邻居们都能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推着一架轮椅,轮椅上坐着一个目光呆滞的老太太,慢吞吞地在街心花园里游荡。
这就是老王和他的老母亲。而头发花白的老王,本年也不过才四十五岁。
老王是他妈的独子,他爸死得早,老王十几岁的时候就没了父亲。老王妈是个很泼辣的女人,在那个年代,算是个烈女,这辈子也没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老王拉扯大。
所以,老王和他妈感情特别深。深到什么程度呢?为了照顾他妈,老王和他老婆离了婚。
老王的老婆丽珠也不是个不近人情的女人,甚至恰恰相反,她还是个很温柔贤惠的媳妇儿。
刚进门的时候,婆婆嫌弃丽珠是村里来的,配不上他们家这种城里人。
其实现在的老王仔细想想,当时的小王,也就是个小门小户的普通工人,一来不是什么大富之家,二来还是单亲家庭。不就是个城市户口吗?家里又没有皇位要继承,凭什么对人家一个俊俏又能干的好姑娘,横挑鼻子竖挑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