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恋童癖的致病因素在学界也多莫衷一是,不过目前主要可归结于心理及病理两方面的成因所致。其中,心理方面,恋童者会在童年时期因其受过虐待或缺失关爱导致如自卑无助、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的形成进而出现恋童倾向;病理因素,即本身存在心理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智力低下等;此外,则可能是如吸毒、酗酒等多种干扰脑功能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然,也有一些恋童者对儿童“示爱”可能是出于对童年时代的留恋及回顾,或是由于受到人际关系的挫折,特别是由于同自己的原生家庭相处不睦,感到与成*人社会的交往十分焦虑使之认为与幼童相处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并在此过程中毫不费力地得到性满足。而幼童又缺乏反抗能力,遂使恋童者迷恋于此种发泄情绪与性欲的形式而越陷越深,甚至无法自拔。
但毫无疑问,无论站在何种立场,受虐儿童才是恋童癖的最大受害者,当无辜的幼童独自面对罪犯时,遭受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侵害与欺凌,而之后若没有心理干预的介入,或将一生都活在被性侵的噩梦之中。甚至种种案例证明,即便是在成年之后,这种童年的阴影也不会轻易被摆脱,极端者或将用自杀来结束噩梦。本年7月,著名摇滚乐团林肯公园的主唱贝宁顿(Chester Bennington)就因童年时曾遭受成年男子的性侵,时隔多年,即便在成为举世瞩目的明星后,仍无法走出被性侵的噩梦并最终选择自杀。他的离世也令大批拥趸为年仅41岁的偶像感到痛心与惋惜;无独有偶,好莱坞著名影星凯文史派西(Kevin Spacey)即于10月底被曝性侵未成年并论引起轩然大波。而作为受害一方的安东尼拉普(Anthony Rapp)则表示,尽管事后二人并无交集,但这段性搔扰带给自己的心理阴影,时至今日依然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那么为何人们在童年受到性侵后,受到的影响会如此之大呢?
这是由于人在年龄幼小的时候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他们的安全更多的是依赖于成年人给予的保护。当受到来自受害者所信赖的成年人的性侵犯时,可能会造成受害者安全感的缺失,受害者很容易内化许多与性侵害相关的痛苦和恐惧,使其自我认同及认知能力受到严重损伤,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她们会因此对他人,甚至对整个社会失去信任,将来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适应困难和人际交往困难等,会持续影响到受害者的婚恋、家庭生活,会影响她们的学习、成长和人格发展。
而正因幼童遭遇性侵事件近七成为熟人作案,罪犯的身份多为亲戚、邻居及老师等与幼童有定期接触的人。所以使得性侵儿童案件难以全部被报道和统计,被公开的案件也仅仅是冰山一角。更为关键的是,幼童作为被成年人侵害的弱势群体,即便能够意识到些许异样,但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暴行,也完全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反抗与求助。加之事后受到施暴者的威逼利诱,多数幼童不知如何表达自身遭遇而选择沉默。因此往往在遇到性侵一段时间后,才会被家长发现。但此时这通种暴行给幼童带来的严重后果常已无法挽回。
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应该关注那些被性侵过的弱势群体,并帮助他们维护自身拳益。令人欣慰的是,日前于台湾举办的第54届金马奖典礼上,由文晏指导的女童性侵类题材影片《嘉年华》荣膺最佳导演奖。在上台领奖之际,导演动情地表达了呼吁人们聚焦弱势群体的创作初衷,并对两位女主角极富感染力的表演表示了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