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青海省、清华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为“天河工程”项目签订战略协议,将建设我国首个应用于空中水资源探测的专用星座“天河一号”,预计到2022年,完成六星组网,2020年将发射01、02星。 陆汉城表示,目前全球气象观测网已经可以对全球大气所有变量进行深入观测研究,再建新的观测系统系统,或将是重复建设。
记者今天联系到两位“天河工程”参与者,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黄跃飞对记者回应;“天河工程”有自己的考量,正在进行中,“我们就做自己的事,现在不接受采访。”另一位参与者也表示不接受采访。主持项目的中科院院士王光谦一直未接通电话。
对话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教授陆汉城
新京报:你认为天河工程是不可行的?
陆汉城:这是一个非常荒唐的项目,第一没有科学基础,第二技术上不可实施,不知道为什么会被立项。
首先,科学基础经不起推敲。天河工程来源于王光谦院士的“天河理论”,所谓“天河理论”,气象学家几十年前已经发现了,有气象学家将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分布带称为“atmospheric river”,就是“大气的河”。 王光谦院士把这个变成了自己的“天河理论”,实际上没有区别。
“大气的河”理论是大家都知道的理论。大气中的水汽分布,永远与大气运动紧密联系,这与地表水有本质区别,地表水是有边界的,而大气中的水汽分布是三维空间弥漫式分布,而且随时间变化,垂直、水平方向上分布都不均与,有可能形成水汽集中的地方,就是所谓的“大气的河”,这是全球气象工作者都非常清楚的。
项目组给出过一张图,表现全球大气中水汽分布的集中带,这个气象专业本科生就做得出来,很小儿科。项目组只是把大气科学中的常识变成了理论基础。
最重要的是,形成降水的机理比较复杂,既与大气运动有关,也与大气中的物理过程、动力学过程等都有关系。降水的物理机理,是全球气象工作者攻关几百年的科学目标。
我们知道,降水必须要有云,但有云不一定就能降水。怎么把水汽变成云,云变成降水,这是自然规律的现象,不可能就像地面的南水北调一样机械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