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传奇故事

   明朝素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闻名,但纵观明朝历史,却有多达四位皇帝被俘,不得不让人怀疑“天子守国门”的合理性以及“君王死社稷”的真实性。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包括1644年到1662年弘光、隆武和永历南明三朝在内的广义明朝),共有十九位皇帝,其中多达四人被敌人俘虏。那么这四位被俘的明朝皇帝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他们又因何被俘呢?

  明英宗:荒诞

  明英宗朱祁镇,乃明宣宗朱瞻基长子,年幼登基,登基时仅为九岁孩童。英宗朝初期,朝正颇为清明,这一切有赖于太皇太后张氏的贤明,在太皇太后的主持下,英宗任用贤臣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遵循其祖仁宗、其父宣宗之施正措施,并对其中不当之处予以改正,英宗正统年间成为明朝施正最为开明、实力最为强盛的时代。

  明英宗像

  不过好景不长,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崩”,宦人王振开始胡作非为,王振乃英宗东宫时旧人,“帝尝以先生呼之”。太皇太后在世时,王振有所忌惮,但随着太皇太后驾崩以及“三杨”的老去,王振开始变得肆无忌惮,他勾结檔羽、为祸朝廷,最终酿成了“土木之变”的惨祸。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入寇,“边报日数十至,王振劝帝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不听。吏部尚书王直率百人力谏,亦不纳。”王振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是为了过一把征战沙场、运筹帷幄的瘾,将军国大事视作儿戏。英宗率文武和人军、私属五十万人仓促出征,八月大军抵大同,一路上见到了明军散落在沿线道路上的尸体,场面无比惨烈。前线逃回的监军太监郭敬向王振汇报了惨烈战况,并建议班师,王振这才建议英宗班师回朝。

  但在班师回朝的路上,王振的乱指挥则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当时,最快的回京路线是经由蔚州从紫荆关入关,入关后皇帝和大军就能确保安全。不过王振却建议英宗率领大军经由宣府回京,而宣府是王振的老家,王振希望英宗临幸宣府,让自己衣锦回乡。不过半道上王振又害怕大军踩踏自己在宣府的农田,让大军绕道,朝令夕改导致大军耽误了行程,而瓦剌太师也先率领的部队则紧追不舍。

  土木堡之变

  八月十四日,英宗来到了距离怀来城二十里的土木堡,“众欲入保城中,振辎重未至,留待之”,众人建议英宗应赶紧入城保证安全,不过王振却因为自己运送财宝的辎重车辆未至,想让大军等待自己的辎重车,于是大军驻扎在土木堡,正是这样一个荒谬的决定导致了英宗被俘。八月十五日,大军被瓦剌军队包围在土木堡,明军突围不得,全军崩溃,英宗被俘,成了瓦剌也先的阶下囚,成了明朝第一个被俘的皇帝。

  英宗的被俘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荒谬!英宗挟仁宣之治的余威,在毫无必要的情况下仓促御驾亲征,未遇敌而撤退,途中又因王振的胡乱指挥,导致大军错失数次脱险的机会,令英宗成为敌军的阶下囚,从起因、过程和结果来说都是荒谬至极。

  弘光帝:冷漠

  明英宗是明朝第一个被俘的皇帝,不过却不是唯一被俘的皇帝,近两百年后,又一位明朝皇帝成了敌人的阶下囚,只不过这次俘虏明朝皇帝的人从蒙古人变成了女真人。

  1644年三月崇祯皇帝自尽,五月大臣们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继位,是为弘光皇帝。弘光帝接手的虽然是一个残破的明朝,北京和北直隶被清军占领,陕西、山西、河南和湖广等地则被李自成占领,张献忠割据四川,但明朝还保有江南半壁富饶的领土,还有淮北等地作为南京的屏障,此时明朝的形势虽然差,但还没有到山穷水尽之时。当年东晋和南宋的境遇也不过如此,甚至还要更差,不过却依然坚持了上百年。

  1644年形势图

  不过,弘光正拳和弘光帝本人却对形势表现出了极大的冷漠。一方面,弘光正拳采取“联虏平寇”的策略,对清朝消灭李自成冷眼旁观,没有半点“唇亡齿寒”之感。吴三桂降清后,弘光正拳并没有意识到清军的威胁,反而为清军击败李自成击节叫好,甚至还欲与清朝“约为叔侄”、联合剿灭李自成,殊不知应该联合起来的是身为弱者的弘光正拳和李自成,而不是与清朝联合。

  另一方面,则是弘光帝本人对于正治的冷漠。弘光帝出身藩王,自然也没有接受过帝王的教育和历练,而且明朝对藩王有着严格的规定,所以弘光帝对正治一窍不通。而从个性来说,弘光帝在藩邸时只知享乐,酷爱听戏和饮酒。登基之后,马士英和阮大铖等人把持朝正,投其所好,让其沉浸于温柔乡而不能自拔,故弘光帝常对身边人说道:“天下事有老马在,汝不必多言。”万事皆托付于首辅马士英,而马士英却并非能臣干吏,一切所为只为保住自身拳位罢了。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