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远
邢台市人民医院
结直肠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其发病与高脂高蛋白饮食、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约120万,死亡病例数约60万人,其中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高脂高蛋白的精细化深加工食物摄入比例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蔬菜等食物摄入比例下降,结直肠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以城市居民为著。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结直肠癌在我国居民癌症发病率、癌症死亡率中均位列前5位。在冰冷的数据之外,其实大多数人的生活圈里都有那么一两位“得了肠癌的人”,可见结直肠癌已经从一种相对陌生的疾病,悄悄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下面我们就从一级预防、初步筛查、高风险人群筛查、伺机性筛查、结肠镜检查后复查,五个筛查阶段进行结直肠癌普查的讲解(以下内容仅适合健康人群筛查,患有遗传性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结直肠疾病的患者请咨询您的医师,制定个体化的结直肠癌防治计划)。
一级预防:
对于50岁以下、没有便血、黑便、贫血、体重减轻等症状的人群(如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年龄降低为40岁)。 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就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具体可参照以下内容。
1、高膳食纤维可能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2、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可能降低结直肠癌患病风险。
3、长期吸烟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4、长期大量饮酒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5、肥胖是结直肠癌发病的潜在高危因素。
6、合理体育锻炼可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7、结直肠癌的筛查可发现结直肠肿瘤的高危人群,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8、非甾体抗炎药可减少结直肠癌初发,但存在潜在的不良反应。
9、叶酸干预可预防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
10、维生素D的摄入和循环25羟维生素D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呈负相关。
初步筛查:
所有有便血、黑便、贫血、体重减轻结直肠癌报警症状的人群以及50岁以上的无结直肠癌报警症状人群。(如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年龄降低为40岁)。需要去专业的体检中心或筛查机构通过问卷调查、粪便潜血试验、血清肿瘤标记物之一或联合使用评估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确立高风险人群。
高风险人群筛查:
有以下任意一条者:粪便潜血阳性;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以往有肠道腺瘤史;本人有癌症史;有排便习惯的改变;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
应进一步行全结肠镜检查,并个体化配合使用色素内镜和/或电子染色内镜,疑有问题处应予以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伺机性筛查
结直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推荐有条件地区采用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行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不宜做年龄限制,不考虑性别差异,推荐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作为伺机性筛查精查手段。
结肠镜检查后复查:
1、对于无异常者筛查的间隔时间不应超过10年;
2、对于以往有肠道低风险腺瘤(指1次结肠镜检查发现1~2个管状腺瘤,直径均<10)史者在治疗后5~10年内复查肠镜;
3、对于以往有肠道高风险腺瘤(指1次结肠镜检查发现3个及以上腺瘤,或其中有1个腺瘤直径在10 毫米或以上,或有1/3绒毛结构以上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在治疗后3年内复查肠镜,如果第一次复查未见异常,以后可以延长随访时间间隔至5~10年。
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差,死亡率极高。而绝大多数的结直肠癌由腺瘤→腺癌途径发生,如果在还未癌变的腺瘤阶段就能够发现病灶并通过内镜微创切除,就能在萌芽阶段扼杀肿瘤,从而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因此,逐步普及结直肠癌筛查和推广内镜下早诊早治,是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