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张维为教授,在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公等带领人的英语翻译,现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同时也是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据他所言,迄今为止已到过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个人阅历非常丰富,曾自言己身学问是用脚底板走出来的。

  张维为在《这就是中国》娓娓道来

  张维为教授的演讲风格

  我首次认识张维为教授,是在他主讲的《这也就是中国》这档节目上,当时第一次看到他的演讲,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他的讲解风格与我之前看到过的那些学者完全不同。比如,陈平教授的演讲,语言铿锵有力,观点犀利,直中要害,通常对所论问题还会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应对之策,颇有大国“谋士”风范。

  金灿荣教授则脸带嬉笑,善于用轻松逗趣的方式,把所论问题讲得深入浅出,比喻风趣,评价辛辣,有网友点评:老美他们听了金教授的演讲,恐怕会直接被气死,不愧“战略忽悠局”正(委)之绰号。

  浙大郑强教授的讲演,似以蜀人摆龙门阵的架势起手,声如洪钟,言语抑扬顿挫,风趣中夹杂着自夸的傲娇,听之令人热血喷张,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张维为教授的演讲风格,在网络上的专家学者堆里非常罕见。他没有激情澎湃,没有苦口婆心,也没有鼓动性的振臂高呼,甚至少有幽默风趣,不过他非常非常之儒雅,恰如那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正在用平和的语调向你娓娓道来。

  他的演讲既能引起大叔大爷们的共鸣,也深得年轻人推崇。他主讲的《这就是中国》在年轻人汇聚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俗称B站)上,好评如潮,曾以9.7分的口碑,高居该网站纪录片类型排行榜前三之位。要知道,这可是一档主旋律的正论节目啊,他居然能在我国年轻群体中取得这么好的口碑!原因何在?因为他没有回避有争议的问题,没有强行片面洗脑,而是以鲜活的案例和翔实的数据为依托,用思辨的方式去讲解中国文化、经济及正治理念。

  他把常人眼里的那些高大上的理论,结合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进行经验性表达及分享给年轻人,故而深得不唯上,不畏拳威的年轻群体好评。

  另外,张教授所讲着眼高处,格局大,他之所讲把中国放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中阐述,不像某些学者出于狭隘的民族情感,凡是自家的,无论精华或糟粕皆言好,讲着讲着就掉入民粹主义的牢笼,令人生厌。

  张维为教授获不同年龄阶层网友的推崇,爆红于网络,并非偶然,因为他的学问不是在象牙塔的温室里焖出来的,他坦言是“用脚底板走出来的学问”。他进一步解释说:“当你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学问功底之后,去一个地方看一看,比不去要好得多,这种经历能给你自信。”这或许是他和国外学者辩论时,能够做到从容不迫,自信满满的原因吧。

  比如,在某次研讨会上,有西方学者说印度如何民主云云,张教授问他:“你去过印度没有?”对方回答:“没有。”张教授说:“那么好吧,我去过印度四次,我告诉你我亲眼所见的印度是怎么样的……”当他以亲身所见所闻,结合数据和鲜活案例论述一番后,对方无言以对,只好默然。

  张维为教授的精彩人生履迹

  张维为1957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南通。1974年,17岁的他经考试选拔进入上海雕刻二厂,成为一名技术学徒工。他在雕刻厂一共工作了三年,这段在基层工作的经历,对他后来成为一名学者“讲话接地气”影响甚大。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他习惯于与基层普通民众,如扫楼的大妈,司机,工人等社会基层人士打交道,以致他后来成为学者后,善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谈话方式来讲解深奥的正论问题。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张维为在雕刻厂工作期间,因喜欢英语下班后经常听广播自学英语,待到全国恢复高考时,他终于迎来改变命运的机会。

  1977年他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在这期间,他的求知欲望高涨,他不满足现有课程安,想选修第二专业,不过那时候学校不允许学生选修第二专业,他便软磨硬泡,最终说服了系主任,得以旁听国际正治系的全部课程。

  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继续深造,于1981年考入北京外语学校读研,那时他所在的班级,是专门给联合国培养翻译人才的。研究生毕业后,张维为进入外交部工作,随后在这里开启了和最高层接触的新历程。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