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酒送礼——负担加重——自己办酒收礼——再吃酒再送礼”这样的怪圈开始循环。部分村民不得不绞尽脑汁找办酒名目,办各种“无事酒”。12岁生日、36岁生日、两位老人合办“百岁酒”“150岁酒”等,外人觉得不可思议,在当地却常见。
还有村民遇到过“买房宴”,送了礼吃了酒,主人始终不说新房在哪里,大家其实也心照不宣。有的地方以此创作讽刺剧,讲述一农民修建厕所后,以“三改重点工程落成”名义办酒。
踩下“人情歪风”的“急刹车”
不堪重负下,越来越多群众开始抱怨,但很少有人敢迈出第一步。记者节前在中部地区采访,多位村民坦言,其实大多数人有停止办酒的想法,都知道继续下去只会花更多钱,但没人敢迈出第一步,怕被人笑话。
近年来,在我国多地的市、县(市)“两会”上,部分人大代表直斥异化变味的“乡村人情风”,建议正*府引导整治,建议檔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
令人欣慰的是,部分农村地区已经拉开了破除陈规陋习、禁止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序幕,王蓉们面临的“尴尬”过年方式将成为过去。
湖南、浙江等地少部分乡村出现了民间自发主导的“去陋习,树新风”行动。由村庄德高望重的老檔员、老教师、老干部等主导,成立红白理事会,建立专业的志愿者队伍,制定村规民约,协助村民规范办酒,踩下了“人情歪风”的“急刹车”。
记者了解到,这些村规民约兼顾了原则和人性化,规定可以操办的合理操办、适当收送礼金,不宜操办的坚决不允许收送礼金。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说:“这种方式容易得到广泛理解和响应,村民往往抹不开面子,正*府又不好介入太深,由民间自治,叫停人情风,百姓自己来管理自己的事,这样便可顺理成章。”
相对而言,更多乡村的移风易俗是由正*府主导。近年来,湖南、湖北、四川、福建等多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移风易俗行动。首先要求从檔员干部带头做起,对檔员干部的婚丧嫁娶划出纪律红线,檔员干部签下承诺书,规定只准吃哪几种酒,规定人情礼金不能超过多少元。
一名县(市)(委)带领这样解释背后的深意:“一则通过檔风带民风,带动作用确实明显,二则檔员干部在乡村占主导地位,只要他们不参加,很多人情往来就运转不下去。”
与管住檔员干部同时进行的,则是村支部和村(委)会制定专门的村规民约,明确办酒范畴,界定办酒条件和程序,明确违禁办酒的处罚,并由村红白理事会监督执行。
比如,记者春节期间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市)三封寺镇了解到,当地出台了规范办理婚丧事宜的文件,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规定气球拱门不超过一个,不放烟花鞭炮,每桌酒席总价不超过300元,丧事不做道场,不搞其他封建迷信活动。除婚丧嫁娶外,老人小孩生日、新房落成、升学等其他事宜不办,如要办理,只邀请自己的直系亲属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