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场移风易俗行动的推进比较顺利,效果也比较明显。
村民的感受最真切。三封寺镇华一村村民刘忠立说,现在负担大为减轻,很多人家每年的人情费用从一万多元减少到两三千元,过年过节也不再放鞭炮,轻松了很多,本年这个年过得很清爽。
村支书刘再跃原来以为自己会得罪全村的人,实际效果与他想象完全不同。他感慨,“推行一年半,没想到进度这么快,效果这么好,也说明过去大操大办背后,大家早就苦不堪言,移风易俗顺应了民心。”
以三封寺镇为例,镇里统计发现,以前每户每年人情开支平均1.85万元,现在降到了5550元,全镇8500户可减少支出1个亿。放大到岳阳市,自推进移风易俗以来,全市农村烟花爆竹燃放同比下降了80%,人情开支下降了40%。
贺雪峰教授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团队已连续7年撰写春节回乡记,记录家乡发生的变化。在本年已经整理出来的45篇“回乡记”中,多名成员不约而同以移风易俗为重点,对这种变化表示肯定。
移风易俗不能搞“一刀切”
不过,也有学者担忧部分地方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移风易俗的标准界定不科学,对传统习俗文化传承构成威胁。
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陈文胜认为,许多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农村不准老人办寿宴,春节完全禁鞭炮,是过度的移风易俗。部分地方正*府初衷是好的,但要反思过去“破四旧”和农村中小学撤并的教训,反思过去部分地方大规模推进“平坟运动”和“合村并乡”等产生的问题,防止对孝道、忠义、仁爱等价值观念和礼仪体系产生的影响,对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信仰产生的冲击。
其次,近年来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风俗问题,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光靠移风易俗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造成新的矛盾。
最典型的莫过于农村彩礼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男女比例不平衡,加上大量女性外出,导致农村地区婚姻竞争激烈,一步步拉高婚姻成本,彩礼越来越高,甚至“一婚穷十年”。不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光靠强制性的移风易俗规定收效甚微,彩礼钱只能从台前走到幕后,甚至不排除变本加厉。
其三,部分地方移风易俗采取“一刀切”方式,背后是否存在层层加码的形式主义和人僚主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村民办了满月酒、寿宴后,被取消低保、养老补贴等。村民认为这些酒自古以来就有,不应完全禁止,处罚是不对的。
也有学者质疑,这种方式过于一刀切,也是懒正的一种表现。正*府引导也要注意“姿态”和“尺度”问题,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区分出哪些办酒行为是一直存在的,哪些是在后来“跑偏”出现的,要适当保留一些必要的红白喜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