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的倒装句式
文言句子成分的排列形式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宾语前置、定语前置和介宾短语作补语上.下面分别说明.
一、宾语前置
宾语的前置包括动词的宾语前置和介词的宾语前置.
1.动词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动词".以下三种情况宾语可以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必定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何、焉、奚、安、曷"等.如:
①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例①"何"是疑问代词,提到了动词"有"前,"何有于我哉"就是"有何于我哉",译为:"对我来说有什么呢?"例②疑问代词"安"提到动词"傅"前,"安傅"就是"傅安",相当于"附在哪儿".例③"焉"作"置"的宾语,全句译为"把土石放在哪里?"
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疑问句,二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缺一不可.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能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毋、无、莫"等.例如:
④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⑤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例④中有否定副词"不",表示句子是否定句,"之"指代"人军进城",是动词"觉"的宾语."不之觉"是"不觉之",译为"不知道人军进城了".例⑤"莫"是表否定的不定代词,相当于"没有谁","莫我肯顾"即是"莫肯顾我",译为"没有谁肯顾念我".
(3)利用结构助词,将宾词前置.
有的句子为了强调宾语,可利用结构助词"之"、"是"等,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例⑥"何陋"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作标记,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例⑦中,"句读"作"知"的宾语"惑"是"解"的宾语,都是借助"之"提到动词前的.例⑦译为"不知句读,不解疑惑".
结构助词"是"作标志的前置,这种用法保留至今,如"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
2.介词的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它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的形式.如:
⑧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⑨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例⑧译为"(曹刿)问(他),凭什么作战?"这里疑问代词"何"是介词"以"的宾语,"何以"即"以何"的意思.例⑨"吾谁与归"即"吾与谁归","谁"是介词"与"的宾语.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两种格式:
1.在后置定语的末尾,加结构助词"者",形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
10.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中心词+定语+者
1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心词+定语+者
2.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加进结构助词"之"或"而",形成"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
12.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马说》)
中心词+之+定语+者
1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能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中心词+而十定语十者
三、介词短语后置
介词是"以"、"于(乎)"的介宾短语在动词后作补语,今译时却要把它放在谓语前作状语,这种情况称"介宾短语后置".例如:
14.屠惧,投以骨.(《狼》)
1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例14"投以骨"中"以骨"是介宾短语,在动词"投"后作补语."投(以骨)"应理解为"〔以骨〕投",即"〔把骨头〕投给(狼)".例15"战(于长勺)"应理解为"〔于长勺〕战",译为"在长勺作战".
辨别倒装句的基础是掌握各种句式特点.具体方法有二:
1.把握倒装句式结构特点,看标记,辨特征.例:
16.卒然边境有急,数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
17.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例16中一是有疑问代词"胡",二是疑问句,则"胡以"应理解为"以胡",译为"用什么"(宾语前置句).
例17中"人马溺死者"属"中心语+定语+者"的结构形式,可直接判定为定语后置句.
2.采取成分分析的方法,明辨句式.例如:
18.姜民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19.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介宾结构作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