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明白了,要提高孩子的做事效率,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合理规划时间,并且“舍得”将时间留给孩子自由支配。有舍才有得,孩子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会更加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从而在做作业等活动中,收获更高的效率。而孩子真的会比较费时间而家长又很赶时间的时候,可以多预留点时间,比如早上孩子起床洗漱慢,家长急着赶车上班,那就大家都提前一些时间起床,这样,家长可以不用那么急,孩子也可以多些时间、按自己的节奏完成洗漱了。
记者手记
有时允许“磨蹭”,就是尊重孩子
曾经,妈妈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睡觉”......不断地催促让妈妈成了“魔鬼教练”,将孩子推进了一个个设定好的框架中。
台湾大学张文亮博士的《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曾经在朋友圈中风靡一时,不少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都把这文章奉为心灵鸡汤。文中写道:上帝交给麦克一个任务,叫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麦克又是催促又是吓唬又是责备,可蜗牛只是用抱歉的目光看着他,仿佛在说:“我已经尽全力了!”麦克又气又急,对蜗牛又拉又扯又踢,蜗牛受了伤,爬得越发慢了。麦克真想丢下蜗牛不管,但又担心没法向上帝交代。他只好耐着性子,让蜗牛慢慢爬,自己则以一种接近静止的速度跟在后面。就在这个时候,麦克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里是个花园。接着,他听见了鸟叫虫鸣,感到微风拂面的舒适。后来,麦克还看到了美丽的夕阳、灿烂的晚霞以及满天的星斗。麦克这才体会到上帝的巧妙用心:“他不是叫我牵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呀!”
反观现实,一个个慢性子的孩子何尝不是一只只细心欣赏沿途美景的小蜗牛?为人妈妈,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感知生活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急妈妈与慢孩子之间的战争,谁才是赢家?我想分出输赢意义不大,因为有时允许“磨蹭”,就是尊重孩子。